南次二经研究上古华夏陕北西都到沧州东都,

南次二经研究:上古华夏陕北西都到沧州东都,中经杀鲧之羽山、禹盟葬之会稽山。

作者:平山路终远

前言提要:作者在西次三经中,作为帝尧晚年派出的使者,于秋收时,从保定顺平县帝都尧城向西北过灵丘县平型关越太行山,再向西到陕北神木,出使华夏西都老童所居[马鬼]山(著名的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古城)一带,历时一月左右,现向东返,去华夏东都渤海之滨沧州一带的日出处朝阳谷、汤谷、温源谷、扶桑,青丘山青丘国附近,即黄帝长子太昊玄枵也即东海神禺水伯天吴所都处。作者此行应是带着西都的使命到东都,完成后再从海滨返回帝都(保定顺平县尧城)向帝庭总汇报。作者这次东返,没按《西次三经》原路返回,而是走偏南些的路线,这样就不必绕到昆仑(五台山)东北边的平型关了,而走五台山南边的定襄县、平山县,基本上是正西正东直行路线。可能也考虑到要赶在冬季寒冷前赶回去,想来西都馈赠物也丰富,路上也不用象来时多费时寻旅途用物了,中间也不用祭拜来时北线那么多神了,又省不少时间,所以这次东返走的比较快,17山共里合现公里左右,日均走42公里,比来时日均30公里快些,17天就赶到了渤海边。在现在的地图上直线测量是近公里,也就是说作者每日行程直线测量打8折多。

总之,西次三经与南次二经衔接,使者先从保定帝都到陕北西都,再从西都到沧州东都。本人以为此最重要两山系及另外几列自感重要的山系(如北次三经太行山等)的研究,可以配合大荒经海经的研究,来解述上古华夏史的大部分重要地理疑问谜团和一些重要神话传说的还原,本人将据此完成《上古华夏源流》一文,构造并完善"上古华夏政权中心在冀中″的理论假说,当然这也同历代至今许多学者的许多种说法一样,也只是本人一家推测之言,都需要等待新的考古发现来验证。下面详述南次二经。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脑,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第1山柜山: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南部秃尾河边的凉水井村西边,有一条西南流入秃尾河的小支流,当是此英水,此赤水当即秃尾河,柜山在此,柜山的意思可能也是因此处山形似柜。

"西临流黄″,流黄也当即赤水即秃尾河,流黄与赤水皆当是说秃尾河一带河水中含泥沙大所以为黄红色,而英水应指此小支流水草丰美,西北方30多里《西次三经》天山也有一英水,《南次一经》青丘山(沧州近海)也有一英水,都当是水草丰美的小河流,山海经中另有多处赤水、黑水等。《海内西经》"流黄丰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末篇海内经》"有国名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麈",这个流黄丰(辛)氏国,可能就指这秃尾河流域老童所都石峁城一带。

"北望诸脑″,就是向北可看到一些山头。"东望长右″,长右为下一山。作者在此柜山向东远望一下,以确定明日行走路线。

这与作者在《西次三经》开头类似,只是前行方向相反。作者每日都会找个较高处(山)宿营,并上山顶四望一下,一是确保宿营地的安全,二是远望明日前行方向情况,做好路线规划,以心中有数。

第1天先从石峁城向东南走了20多里到这凉水井村西边小支流一带的柜山,做好东返的各种准备。

作者在此处见到一种叫狸力的类似猪的兽,爪子有力,很会挖土,可能是石峁城一带正在兴师动众大兴土木搞各种建设,所以作者便以为"见则其县多土功″。又见到一种朱鸟,想到这西土多有被帝庭流放的人如三苗、浑沌等,便以为"见则其县多放士″,历代有学者说此鴸鸟与舜流放尧子丹朱有关。相关内容参见《西次三经研究》。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第2山长右山:次日向东南行40公里,过了黄河,到山西省兴县赵家坪乡东南一带。作者到此处时正逢此处发大水,见一种名长右的兽正群聚水中嬉戏,便以为"见则郡县大水″。

此处正北20多里兴县蔚汾河与黄河交汇处有著名之碧村古石城遗址,年代年,面积75万平米,正处在东西交通关口,出土有卜骨、高级玉器等,与石峁石城同时代,笔者以为皆属少昊老童等。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第3山尧光山:次日向东30公里,到兴县交楼申乡东南一带。作者见到一种兽,正挖洞似是准备闭迹冬眠,这兽怎么长得有些象人呢?找个当地人问一下吧,说现在地方官府正对村民大派繇役,有些村民就逃避到山野了,不敢回村了,就在山里挖洞住,冬天也象冬眠动物一样,每逢官府大派繇役时都有这种事,官府派人去搜捕也难找到抓回来,于是官府就叫这些野人为猾褢,也即狡猾似鬼的刁民之意。看来无论到何处,只要见到有一些人有家不敢回、宁愿避居山林做孤魂野鬼,就很可能说明那里的地方官府正在大派繇役、民不聊生啊,作者不禁感叹,回到帝庭得把类似的沿途民情民意汇报一下,恶官们等着受惩处吧。派啥繇役呢?此山多玉多金,是在抓矿工挖矿么?

此处正北20多里有兴县恶虎滩乡白崖沟石城遗址,面积万平米,年代比碧村、石峁还早年,笔者以为可作为少昊系由东向西拓展的证明。兴县还有几处石城遗址,当皆少昊系所为。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第4山羽山:次日向东30公里到岚县县城东边一带。《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此即著名之鲧禹治水故事。帝尧晚年特大洪水,先命鲧治水,鲧窃用帝之息壤来挡洪水,息壤是啥呢?本人曾有专文《鲧窃帝之息壤到底为何物》,认为是上古轮休的农用耕地,上古地广人稀,农业技术原始,无化肥,一块地种两三年后肥力下降就得轮流休息几年,等肥力自然恢复了再来种,本人认为这正轮休的农地就叫息壤,而不是什么可无限生长的神话东西,把祖宗神化,表面上拔高了但实则虚无化了。鲧没有获得批准就挖了这息壤来筑堤阻挡洪水,若成功了应该还不会被治罪,但偏偏失败了,洪水没挡住又破坏了不少息壤,所以帝尧大怒,撤职流放鲧于西方,鲧性鲁直孤拗,本来早就结怨于一些人,这时更是墙倒众人推,官民损失接连上报,越来越严重,帝尧就又派祝融(时为老童之子吴回)杀鲧于此处羽山,又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戴罪图功,不辞辛苦,改变治水思路,多用疏导法,组织民众在今河北平原挖多条沟把洪水引向东边大海,终治水成功。这吴回杀鲧之羽山,历代多说是在今山东省东南海滨一带,那里中古至今确有个羽山,但本人认为不对,因为按此南次二经,羽山距东海还远的很,根本未在海滨。类似的还有下文禹会诸侯的会稽山,离东海也还远,但也被后世搞至浙江绍兴沿海了,都不对,是后代迁移带去的,周代越国君族即禹之后。另还有鲧被杀后化黄熊入羽渊及不甘心剖腹生禹等神话,皆后世敷衍,不必多说。

另《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中在西南大荒(保定顺平帝都尧城西南方向上)中有羽民国,可能就在此羽山一带,"其民皆生毛羽″应是说此处人们冬季冷时多用羽毛做衣服穿,而并非真是鸟人,神话之不对,中古道教又仙话之,把道士称羽人、死叫羽化登仙,也只是想象比喻美好愿望。

另重要一点:作者于此并未说鲧死之事,可能正表明此时还未发生大洪水,这也是本人推测判断作者完成《西次三经》、《南次二经》使命与写作的时代为帝尧晚年大洪水前的一个依据。

河北平原有关鲧禹治水的遗迹,下文夷山提到石家庄鹿泉市大河镇,看本地史志据说就是因大禹在此治水挖的排水沟尤如大河而得名。另还有邢台临西县,地图上见有一段南北向堤防,标名为鲧堤,等。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第5山:次日向东30多公里到静乐县娘子神乡东边一带。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向东30多公里到忻州市三交镇一带。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脑。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向东40多公里,到定襄县南王乡北一带,牧马河北流注滹沱河,苕水即牧马河,具区则指北面滹沱河形成的古湖泽,地图上看,这北面山川地形也象个"具″字,正北还可望见同川河南流入滹沱,这同川与具区意思也类似。后人都搞到浙江去了,说具区是太湖,浮玉山是天目山,本人以为不对,与会稽山一样是禹后代越人带去的。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从前一山向东45公里左右,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部营里乡南营里河畔一带,本来对这个[门豕]水很不解,门内一豕,什么字、啥意思呢?但年4月一个偶然的发现,豁然开朗,也坚定了本人对此列山系位置的判断。当时在网上搜营里河的资料时,无意中发现营里河的源头就叫猪圈沟,现开发成了风景区,请看百度百科或百科“猪圈沟自然风景区”的介绍:

位于河北平山县营里乡梨树坪至西沙岭一带,距石家庄公里,在驼梁西面与山西省交界,属太行山系余脉。猪圈沟因历史、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未遭外界破坏,是原生态风景区。其名字来源于其沟内山势陡直,形似猪圈。猪圈沟沟深约十里许,风景秀丽,水景观别致。有大小瀑布十余个,深潭处处,流水潺潺,是我们北方地区难得的小水景区。沟内有被当地老乡称之为猪头的“猪头山”,和形象的“天锅煮猪头”的传说。动植物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远离都市的喧嚣、投身自然、放松身心的世外桃源。晴朗夜空可观满天星斗或皓月当空,聆听山村夜晚的天籁之音、沟内流水潺潺,顺沟而上,清澈的溪水一路相伴。因为水量充足,沟内植被茂密,山间小路隐于绿荫之中,一路在沟底峡谷中穿行,野趣十足,外面酷暑天时,沟内却凉爽宜人。沟内大小水潭不计其数,清可见底,水潭内有许多野生的小鱼,天热,走累了,脱掉鞋袜把脚泡在潭水里,不一会儿,就会有许多小鱼围在脚边游弋,对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是难得的休闲放松去处。

看完以上的介绍,就知道这个字“门豕”(门内一豕)的意思了,是对此处自然环境很形象的比喻,一个小地方的地名几千年来意思竟然未变。

南流注于虖勺:营里河向南流汇入滹沱河,虖勺当即滹沱河。

成山就是这营里河下游的一座四方而三坛的山,四方为山势四面陡绝之意,成即悬崖象城墙似的,上面建有三坛,谁建的?从下文的会稽山与大禹有关来看,可能就是大禹在这一线这一带活动时所建。本人在《大荒经研究》中认定禹曾在北面灵丘县南部攻杀共工臣相柳,筑众帝之台,那么禹在这平山县西部成山建三个坛也是可能的。禹治水前为继承其父鲧的崇伯,本人《大荒四经》、《西次三经》研究中认为崇山即今保定顺平县火焰山,治水成功后受封在夏,本人认为夏就在这行唐灵寿平山这一带,再往西到晋中北陕北为大夏。禹为何要在此山建三坛?是为祭祀吗?还是军事需要?当然,所谓三坛也可能只是山上三座天然石堆的形象比喻。

成山到底是这一带的哪一座山,还需实地考察,可能就是小觉镇西北角王家岸村五岳山,上有金禅寺、黄龙洞、古山寨等遗迹,网上见有人说"五岳山乃平山第一仙山,年的古柏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年龄上在平山大地绝无第二,在泱泱中华大地也甚鲜见″。此山另有一处地质奇观"天街″,在海拔千米以上形成一道东西长约米,宽近百米,高差只有15米的“天街”,南北两坡十分陡峭,很像一座巨大的屋脊,气势恢宏。成山的城墙是指这天街么?待考。

五岳山往东不远有文都河、文都村,禹名文命,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一朱书“文”字的扁壶,有学者便认为跟禹有关、认其为禹都,据一些专家研究夏都名文邑,那么此平山县"文都″笔者以为也可能就是夏初所曾都之一。另再往东百多里有灵寿县文城、文山,本人也认为是与禹启有关,在《大荒西经研究》中,认定夏启之都正在灵寿文城文山一带。而山西中南部也有文峪河、文水县、文峰镇、文湖等地名,这就显示夏都从今保定一带过行唐灵寿平山,沿滹沱河到文都河口,再向西南过下口乡十八盘进入山西盂县直到晋中南的迁移路线。平山滹沱河谷地发现有一串史前遗址,贾壁村、田兴村,还有就在这文都河注滹沱河口南岸就有洪子店村史前遗址及战国中山国洪城遗址,岗南\黄壁庄两大水库建成后肯定淹了一些上古遗址。至于更远的四川汶山汶川羌族地区,也说是禹所出生活动处,本人认为当是商汤灭夏后夏系蜀侯迁入四川带去的地名。文都河注入滹沱河一带又正有著名的西柏坡革命胜地,是中共中央最后的农村根据地,新中国从此处走来。中央当初选址这里就是因为这一带滹沱河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距东边冀中平原不远,东出西守皆方便。另战国中山国后期都城灵寿也在此处东边不远,选址原因也差不多。更早的夏早期曾在此作都也极可能。相关内容,参见本人《大荒四经研究》等文。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趺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ju。

从前一山往东40公里左右,到了平山县东王坡乡

西有一山名黄巾寨山(米),也是一方名山,上有古山寨遗址,传为东汉末年黄巾军所据守。又名黄金寨,据说真有人捡到过金子。黄巾、黄金的读音与会稽也相似,所以可能就是会稽山。还传说刘秀走国时曾避守此山,更早又曾是战国中山国王的狩猎游乐处,所以也号称"帝王山″。现已由本地著名企业敬业集团开发成了集壮丽自然风光与厚重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著名旅游区。此处山寨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是否会是更早到上古禹时的石城遗址呢?或在此一带发现大禹陵更好,但恐怕很难,因为史载尧舜禹皆俭约薄葬,有奢侈陪葬品的可能性不大,发现了也极可能会被认为是一般墓葬,除非发现有文字确证,唉,太难了。

黄金山北边十多里就是另一名山天台山,又名房山/王母(观)山,这一带有不少与王母有关的神话传说,是一方历史文化名山,汉章帝曾祀房山。此山主峰铧子尖,高米,陡绝险峻,孤高锷天,关于此山的详细资料可见搜狗百科“平山天台山”。这铧子尖与会稽山的读音也相近。

会稽:历来都认为是“会计”即禹会诸侯计功之意。但本人以为稽首为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这样的话,会稽的意思就是禹集东方诸侯于此处行祭天之礼,也就是大朝会的意思,当然也会有计功等事情,类似黄帝釜山合符。此次大会,防风氏后至,禹杀之,相关内容参见本人《大荒四经研究》。

关于会稽山,历来都认为在今浙江绍兴,但本人并不认同,那是禹之后代、少康庶子无余部迁移带去的,春秋越国为无余之后。"禹东巡至会稽而崩”,大禹陵也当在这平山县会稽山一带,而绍兴的大禹陵也当是越国祭祀其祖禹的庙而非陵。全国其他省份类似情况的还有如河南太昊陵、陕西黄帝陵、山东少昊陵、河南颛顼帝喾帝尧陵、湖南炎帝陵舜帝陵等,都是随三皇五帝系后裔从冀中保石华夏大本营四散后带去的。

天台山顾名思义是有天然形成的天台的,天台在海拔0米处,望之高耸入云,传为王母娘娘上下天庭之处及众神仙们集会朝拜王母之处,那禹集诸侯行朝拜大礼,是否也会在此天台上呢?也有可能。

总之会稽山就在这黄巾山与天台山一带,待考古确证。当然作者此行时是帝尧晚年,但还未发生大洪水,鲧也还未死,舜可能在执政,而禹治水成功也还要多年后。

勺水出焉,南流注于湨:这黄巾山与王母山一带是南甸河源头,南流注于滹沱,勺与甸字形相似,勺水即南甸河。湨水,当是滹沱河在岗南镇东出太行山后,水面不断散漫扩大,下游的另一名称吧。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从前一山往东南约40公里,一日行程,到了今正定县曲阳桥乡西部北白店/南白店一带,滹沱河东岸,此处为恒山余脉白马岗,或即夷山,夷有平坦之意,是说白马岗矮而平吧,作者在此找了块无草木的空地宿营。

滹沱河(湨水)东流到白马岗,遇阻折向南流,在鹿泉市李村镇东部与大河镇东北部散流形成一些湖泽滩凃,现在地图上还可见,有村名北落凌/中落凌/南落凌,传说刘秀战败奔逃至此无法渡过,忽然一夜间水冻成冰乃渡。大河镇看本地史志据说就是因大禹在此治水挖的排水沟尤如大河而得名,列涂可能即指此一带,落凌与列涂也类似,列涂可能就指大禹在此一带滩涂间挖的一系列排水沟及修的道路吧。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从前一山再往东南,就彻底进入了今河北大平原,历史上河流改道频繁,以下几山也无重要人物事件信息,所以解述从略,只说下大概位置。河北平原上古河流湖泽应是很多的,所以不能一见"无水″就认为是广大干旱地带,无水只是说作者特意选的较高较干处宿营而已,周围不远就可能有很多水。

前一山白马岗往东南约40公里就到了无极县西北部一带,这里东侯坊乡有商周遗址,又有汉侯陵高耸如山。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再向东偏南约40公里一日行程,到了深泽县东部与安平县交界一带,作者找了处无草木无水的高地宿营。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再向东30多公里,一日行程,到饶阳县同岳镇西一带。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再向东30多公里,一日行程,到武强县东北部。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再向东40公里,一日行程,到交河县与南皮县交界张庄子乡一带。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再向东40公里,一日行程,到沧州市南皮县东部与孟村县交界一带。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再向东40公里,一日行程,到海兴县尤庄子乡一带,这里上古应该就是渤海西岸了,向西北看20多里远小山乡有一海拔34米高、面积6平方公里的小山丘叫小山(马骝山),向东南看30里远山东省无棣县大山乡有一海拔62米、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山丘叫大山(马谷山),本人以为这两山上古当在海水中,两山间相距40多里当就叫日次,即太阳东升处。后来海岸线不断东移成了陆地,真正沧海桑田。这小山与大山是渤海西岸大平原上仅有的两座山,都是几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山,是本区域两大地质奇观、自古风景名胜地,有不少古迹。一些学者研究说大禹、秦始皇、汉武帝、曹操等所至著名的碣石山就是无棣大山,而不在更北的秦皇岛,属于历史上的黄河尾闾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1年9月,无棣县举行了碣石山复名仪式,大山乡复名碣石山镇,增添了一碑、一路、一亭。坐落在山顶观海亭中的汉白玉碑石,正面镌刻“魏武帝曹操登临处”八字,背面刻有毛体曹操《观沧海》。若登临此山,南望唐塔,东眺秦台,俯瞰山下,气象万千。而且这二火山还有优质矿泉水,古人早已开发利用至今。

这沧州海滨一带也就是本人《大荒经》、《海经》研究中确定的上古华夏之东都,即黄帝长子太昊玄枵也即东海神禺水伯天吴所都处,日出处朝阳谷、汤谷、青丘山青丘国等也都在这一带。

至此,作者就完成了从陕北华夏西都至沧州华夏东都的使命,大概在此稍作休整几口,就要向西偏北返回保定帝都总复命去了。

此系列山重点是羽山、成山、会稽山有关于鲧与禹的重要地理信息,所以本人认为非常重要而详述,找到鲧死之羽山、禹会诸侯及崩葬之会稽山的真正地方。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这结尾的总结,当是后人如秦汉时的整理者所加。

相关内容参见笔者《大荒经海经》等研究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1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