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韩笑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回首来路,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吕梁举全市之力向全国人民交了一本满意账: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展望前路,坚定信心,再启新程。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吕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以赴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脱贫基础更加扎实稳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起步。
浓墨重彩书写脱贫攻坚华章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
回顾吕梁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脚步都写满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绘就美好和希望。
昔日的吕梁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结合吕梁实际,精准打造了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光伏扶贫“三大品牌”,探索出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创新之策,为我市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年至年,我市共实施扶贫项目1.9万余个,各类扶贫资产总量达到.87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市实施了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整自然村搬迁个,搬迁对象3.74万户、11.23万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年均增长8.7%……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丰硕成果,丈量着吕梁脱贫攻坚的前进步伐,也记载着吕梁发展的辉煌历程。
初冬时节,走进交口县桃红坡镇龙山村佳兴源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地上一摞摞的茯苓堆积着,散发出药材独有的清香。种植茯苓,不仅让贫困户摘掉了穷帽,也让越来越多的龙山村人踏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的美好生活,正是他们同贫困不懈斗争的结果。
年,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春风,作为村里贫困户的张国栋一家也迎来了发展的希望。那一年,龙山村被确定为移民搬迁村,张国栋一家搬进了桃红坡镇瑞霖花园。
面对龙山村搬迁后留下的大片农田,张国栋开始思索:如何利用起这闲置的土地,让村民们富起来?经过多方考察,张国栋最终选定了兼食用、药用、观赏价值于一体的菌类研发推广项目——茯苓种植。
年,张国栋带头在村里成立了佳兴源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龙山村实现了企业经营收益、贫困户分红收益和村集体经济破零的多赢效果。
“接下来要继续巩固合作社种植经营,争取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让大家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说话间,张国栋黝黑的脸上绽满笑意。
张国栋一家的变化正是我市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独立个体的真实写照。然而,个体的变化并不是孤例。在广袤的吕梁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个“张国栋”正不断涌现。
一个个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一个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一个个贫困村庄旧貌换新颜,映射的是吕梁儿女勠力同心拔“穷根”的坚定决心,检验的是我市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效。
齐心协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面向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脱贫成果如何巩固?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新征程上,我市坚持把“固成果、守底线”作为首要前提和优先保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监测预警立足于“早”,有劳动力的着眼于“扶”,无劳动力的致力于“兜”,实现共同富裕落脚于“干”,积极探索出了一批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经验。
强化产业提升。我市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优化产业帮扶政策,扎实推进生猪、肉牛、食用菌、杂粮、马铃薯、药茶、红枣、核桃八大产业,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主体培育,并组建生猪、食用菌、杂粮、马铃薯4个市级农业全产业链。
强化就业增收。我市印发了《吕梁市稳就业措施二十条》,并出台《吕梁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六个一批”就业帮扶行动,实现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4.17万人;在82个安置点配套51个帮扶车间、产业园区和工坊,有力确保了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强化人才支撑。我市建立10个产业研发中心,与7所涉农高校院所签订14个科研合作项目,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合作,培训高素质农民余名,签订合作协议22份、建立专家工作站11个,打造产学研结合、校地共建新模式。
强化金融助力。市政府与农发行合作创立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吕梁模式”,并统筹金融、银保监、乡村振兴等部门力量,创新政银合作模式,全年投放小额信贷11.4亿元,投放量全省第一,户贷率12.4%。
斗志昂扬续写乡村振兴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时下,在兴县花子村大棚种植基地里,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一片片辣椒青变深红色泽诱人,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酸甜润心……
“我今年种了五个大棚,加起来有四亩多地,一年下来能收入五六万元,这可是我家的支柱产业。”说起他的大棚产业,村民李建军如数家珍。
近年来,花子村在兴产业、谋发展上下苦功,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流转土地余亩,建成了座果蔬大棚,还引入了优质樱桃、玉露香梨和葡萄等高价值林果种植。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和机制,花子村通过土地流转、参加务工、入股分红三个渠道实现了村民与种植基地的利益链接。
目前,花子村蔬菜大棚年收益10万余元,水果类棚正常挂果后预计年收益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元以上。
“通过土地流转,我们夫妻俩每年能收入八九百元,开春种植、夏季锄草、秋季采摘,这些零工收入一年加起来还能有1万多元嘞!”曾经因病致贫的牛玉堂夫妇,也是花子村大棚种植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
从困顿不堪到整村脱贫,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花子村的美丽蜕变,正是我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战略布局,打造了汾阳核桃、临县红枣、石楼蜂蜜、兴县小杂粮、岚县马铃薯、方山中药材、交口食用菌、文水牛肉和蛋鸡等基地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中阳县成为全国木耳10大主产基地县之一;交口县梁家沟村以“湖羊养殖+羊肚菌种植”为龙头产业,带动高粱种植、小杂粮种植”农家乐等产业共同发展;柳林白家塔大棚生态种植园区、高家沟红枣科技小院、宋家寨枣芽茶等一系列新兴产业蒸蒸日上……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吕梁大地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巍巍吕梁山正见证着老区人民的奋进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