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婧宇
秋日晌午,吕梁山的千沟万壑依然骄阳似火。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垣上村村民刘忠强锄完谷子,圪蹴在树荫下歇脚。微风拂过,起伏的梁峁满眼绿。
随着生态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昔日光秃干旱的吕梁山逐渐变成了绿色海洋。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摄
“这山啊,绿得让人舒坦!”熟悉这里每一道山梁每一道坡,62岁的老刘打开话匣子,“从前,荒山秃岭的,愁死个人呢。”
老刘的话,让记者想起一位同事多年前对吕梁的印象——“仿佛是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一下子懂了抗日故事里的消息树,因为山上除了灌木和衰草很难看到树,只要有棵树,就特别打眼。”
抗战时期,吕梁山是华北通往陕甘宁边区的要道。年,也是秋天,侵华日军蹿入吕梁山,企图往西进犯陕甘宁边区。享誉吕梁的说唱艺人樊如林回忆日寇侵犯吕梁时,民兵在村庄附近光秃秃的山顶上埋棵枯树,四面八方都能看见,这就是“消息树”。“只要发现鬼子出动,立刻就把消息树推倒……抗日武装马上就会做好迎击准备。”
用“消息树”就能报告敌情,可以想见当时的吕梁山是多么缺林少树。就是在这荒瘠的大山里,吕梁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不朽功勋,作家马烽、西戎的小说《吕梁英雄传》也成了红色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吕梁人民打响了另一场战斗,战场没变,只是换了“敌人”。在党的领导下,几代吕梁人接力治理穷山恶水,谱写了生态脱贫的“新吕梁英雄传”。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吕梁市提出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攻坚战”,实现“增收增绿双赢”。通过广泛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首创“购买式造林”,吕梁森林覆盖率跃居山西全省第二,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了美丽的“绿色银行”。
拼版照片:上图为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普明镇附近绿化前的荒山(资料照片);下图为6月9日拍摄的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普明镇附近通过“购买式造林”绿化后的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阳摄)。新华社发
“现在没法埋‘消息树’喽,山上都种满了树,最多的是核桃。”刘忠强冲着四周的绿色山梁努努嘴,黝黑的脸掩饰不住开心,“算上育的各种树苗、办的养殖场,俺的‘身家’也有百余万呢!”
开车下山,刘忠强要去看他的老伙计梁宝俊,“宝俊前几天去护林,路上不小心被撞,受了点皮外伤。”
一路上很多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住着易地扶贫搬迁户,梁宝俊就是其中一户。下山后,他家山坡地全部种了树,自己被聘为护林员,成了“赚工资”的农民。
宝俊家大婶招呼大家吃顿家常便饭。“这是抿尖,豆面、玉米面和白面按比例做的,在馆子里一碗得卖十多块钱咧。”刘忠强一旁也按捺不住“得意”,“咱吕梁人再也不过‘刨坡坡、吃窝窝’的苦日子了!”
种树,还帮更多吕梁人实现了人生梦想。
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的郑二小没想到,自己会因为种树而成为第二届全国青运会的火炬手,大大地露了一把脸。这个憨厚的山里汉子不善言辞,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好好种树”。
年,郑二小就牵头成立了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亩造林工程。合作社不仅销售了本村及周边村的苗木15万株,入社贫困户还通过赚取劳务费,人均增收多元。
现在的吕梁林木葱郁,山清水秀。不久前,十几只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还现身吕梁市区北川河畔,绝迹多年的金钱豹、野狼也在交口、中阳出现。
这是年9月11日拍摄于山西省孝义市孝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黑鹳。新华社发(武晋洲摄)
经常看新闻的郑二小知道,这已经不稀罕了。从年起,每年都有黑鹳在柳林县的清河栖息,前年在汾河孝义段有近两百只黑鹳出现。
“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还是穷山恶水的吕梁,去年在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居然获得了‘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郑二小感叹道。
吕梁市副市长尉文龙介绍说,全市已有50多万人次通过生态建设增收,11.5万贫困人口实现生态脱贫。
年,吕梁市整体脱贫。
“当年祖辈们和敌人拼刺刀都不怕,我们现在‘斗穷’,也绝不能认怂!”老刘倔强的声音,让记者感到,虽然郁郁葱葱的吕梁再也“栽”不了“消息树”,但吕梁精神依然激励老区绿色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