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华夏源流夏初史一在冀中寻夏,

北京青春痘医院那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111/8578725.html

《上古华夏源流》夏初(一):在冀中寻"夏″,鲧封崇、禹封夏、鲧禹治水、都广之野、灵寿、夏启、后羿等相关事件地望

先说夏禹之父崇伯鲧,《海内经》:"颛顼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又有《帝系》"颛顼五世而生鲧″之说,山海经中人物世系有时中间会有省略,颛顼到底几世生鲧?这个问题还有争议,本人釆用《帝系》五世之说,认为这样与颛顼七世孙舜同时才较合情合理。

尧封鲧为崇伯,本人《西次三经研究》中,第一山崇吾山为顺平青峪山雾山吴山,青峪音近崇吾,吾同隅,崇吾即崇隅,意思就是崇山山脉边缘附近之山脉,吴山正在顺平县火焰山脉东边附近,崇山即火焰山脉。相似意思的还有大荒北经中的颛项葬地符禺(附禺)山,即符山旁边附近之山,符山本人认为即徐水釜山,为黄帝合符诸侯创华夏中央政权之地。

另《大荒北经》"有鲧攻程州之山″,在大荒四经中心观测点顺平尧城正北偏东方向上,程崇音近,程州山也即崇山火焰山脉,可能帝尧前期时曾派鲧率兵在此与别的什么人打过一仗,攻占了此处,这也为后来封鲧于崇山埋下了伏笔。崇还与陈、常相关,更多内容见本人《西次三经研究》。

《国语周语上》载内史过曰:“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鷺鸶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

"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本人认为融为天火,正与"尧遭七年大旱,又十日并出,羿射九日″有关,天降大流星陨石雨,九个大陨石象九个太阳落地,本来已大旱七年,草木多干枯,又突来大陨石雨,落在崇山引起大火,烧为焦土,民众迷信不明所以极度恐慌,尧只好编说命神箭手羿射掉了九只金乌,大旱到此极点,正好从此可减弱了,给民众以信心吧,崇山从此也叫火焰山至今,为顺平本地一大名山。本地的民间传说也确与尧时大旱相关。而近现代新编的一些民间故事文章中又把此山与明代《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所过火焰山联系起来,又说山北面一洞叫牛魔王洞,孙悟空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就在此,拿来灭火,这就实属太牵强了,但戏说历史也许对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确有些好处。

关于此次陨石雨,东北方不远处有满城县神星镇,据说就是因天降陨石而得名神星,村南有两块巨石据说就是这神星陨石。另笔者好玩石捡石淘石,家中各种石头山积,一次在神星村东河谷中,捡到一块手掌大小的锈铁状石头,不知是否陨石,本人权疑似陨石收藏着,等有机会找陨石专家看看,但愿与此九日大陨石雨有关吧。

尧就把这一片焦土的崇山封给了因孤傲执拗不受同僚所喜的鲧为崇伯,"你不是自命挺牛么,就去治理这焦黑之山吧″,这里或许也隐含着黄帝长子太昊玄枵系与次子少昊昌意系的一些世代内部争权争帝位的矛盾,尧为长子系,鲧为次子系,所以尧对鲧或有介心,而舜亦为次子系,所以尧对舜也百般考验,又嫁二女于舜成了一家人,见舜对己至忠至孝又有大才,最后才放心传帝位于异系之舜,选贤而传,对整个族群有利。这就类似南宋高宗赵构经百般考验后传帝位于孝宗,赵构为宋太宗赵光义系,而孝宗为太祖赵匡胤系。

鲧治水失败被贬杀后,禹继为崇伯,所以说"夏之兴也,融降崇山″,夏的兴起是应崇山大火而封崇伯鲧起,当时对鲧来说并非美差,可能还认为是帝尧及群臣故意排挤自己才封一片焦土给自己,但因后来禹夏兴起了,所以夏人反倒感谢崇山大火,可说是阴差阳错、因祸得福,"夏尚黑″,或亦因此吧。又《大荒南经》"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大戴礼记帝系》"鲧娶有莘氏女志生禹,名文命″,女志当即士敬,文命与炎融音近,看来禹正出生在崇山陨石大火、鲧封祟伯之时,所以鲧为纪念此大事就为子取名炎融了,后又谐音名文命。后世说河南嵩山为崇山,当是因夏后期迁住伊洛。又近年因发现晋南陶寺古城,一些专家认为是尧舜禹之都,就又错认城南塔儿山为崇山了。商末纣王有宠臣崇侯虎,西伯周文王曾伐之,此祟国当在陕豫之间一带,或亦鲧禹之一支后裔。

七年大旱刚结束,很快洪水又大起,尧命会筑城的崇伯鲧治水,崇伯鲧釆用筑堤治水,可能情况紧急,没报帝尧批准就私自挖了息壤用来筑堤,关于息壤,本人有专文认为绝非什么神奇之物,而是上古轮休之农地,上古少肥料,一块农田种二三年后肥力下降就得休息几年待恢复再种,所以需轮休。鲧用轮休息壤筑堤,若一直完好挡住洪水,尧知道后也不会怪罪,但过了一段时间,洪水仍大,偏偏溃决失利,洪水没挡住,宝贵的息壤又被破坏了,帝尧大怒,也迫于民愤,舜提议流放鲧于羽山,后损失接连上报,尧就更命祝融(火正官名,时为重黎之弟吴回)杀鲧于羽郊,羽郊本人认为指羽山之郊,羽山本人《南次二经研究》中认为在今忻州西部一带,舜再举荐鲧子禹治水,舜也是颛顼系,有让禹替其父赎罪立功之意,也称崇伯禹,当然,若禹也治水失败,也会受到严历惩罚,所以禹拼了命治水,改为多用疏导法,带领民众多挖沟渠,把这一带的洪水分流疏到东海,终于成功,其实应是此时干流洪水已退,只余地表大面积积水,所以挖沟泄水就成功了,只能说禹既努力又赶上洪水末期好时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以现代技术力量也溃过多次堤坝,最近的去年21年河南大洪水不也溃坝了?所以不能嘲笑上古之鲧。

鲧堤:邢台临西县一带有一条长古堤,地图上标为鲧堤,自古传为鲧所建,但也可能是战国列国所建。

另鲧治水溃堤失败地可能在哪里呢?本人查地图见行唐县上碑镇有南、北壤坝村,查村名来历是因郜河西边有一条被风沙和洪水卷成的古大坝。上碑镇的来历也因古时郜河发大洪水冲破堤防,一片汪洋村淹人亡,有一人爬上一高大石碑上幸免,故名上碑。如此,则鲧窃帝之息壤筑的堤坝是否即此壤坝、溃决也正在此处呢?

另相邻不远灵寿县滹沱河边有三圣院乡白马岗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又名白马。查此白马岗来历《灵寿县志》载:"古时此岗有一白马怪常出来祸害庄稼,民众求神将马捉住除了祸害,为谢神灵在山岗上修了一座白马庙,后来就叫白马岗″,如此,则本人猜想此白马怪是否即指鲧?是不是鲧也曾在此役使民众辛苦筑堤防洪、但最后也溃淹了庄稼所以村民认为白马鲧为祸害?于是上报帝尧派人抓捕了鲧?村民修了白马庙,到底是纪念鲧还是恨鲧,可能心情也复杂爱恨兼有吧。鲧可能就从此地出发向西沿滹沱河被流放到晋北羽山了。

另:此白马岗,在本人《南次二经研究》中推定为"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南流注于列涂",湨水指此处滹沱河,列涂呢?滹沱河东流遇此白马岗阻挡转向南流,南边不远有鹿泉县大河镇,传说禹于此处治水挖了多条大沟泄水,大沟似大河故名大河村,那列涂也就是指这一带的大片滩涂了。

总之鲧禹曾在此一带治水。

禹治水成功后,舜改封禹于西南方的夏地,禹子系于是为夏后氏。夏地,本人认为最初即今曲阳行唐大沙河(赤水泜水泒水派水)西南今行唐灵寿平山鹿泉石家庄一带,夏地得名于夏山山贾山即今灵寿楸山,多楸木,即木贾木,夏本为高大之意,楸木高大,材质极佳,号为华北百木之王,可用做构建高大坚固房屋之材,所以又有厦字,又用做各种耐用家具农具,又用作难朽之棺木,生住夏木之大厦,日用夏木家具农具,死葬夏木之棺,为夏人一生美愿吧。

又有平山温塘河百亩大温泉,是为都广之野,《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黑水,《平山县志》"此大温泉望之黝黑,掬之洁白″,当即指此大温泉所在温塘河,这一带有较大地热带。一曰渚广之野,也即上古地热温泉广大,气温较高,草木鸟兽众多,冬季温暖草木不枯,夏季则更炎热,夏地有此大温泉,所以夏亦有了炎热之意,温泉又可疗疾使人长寿,所以又称灵寿之地,温泉边特产的某种适合作老人拐杖的木头就叫灵寿木,战国时中山国建都于温泉东边几十里处叫灵寿城,中古后灵寿县城又东移一些,总之都在这一带方圆几十里内。再推前些更早炎帝名号的来源也应为此,阪泉、涿鹿大战后,轩辕成为保定中央帝庭中央帝为黄帝,迁封末代神农榆罔于西南赤水(大沙河)周边行唐灵寿平山这一带为赤帝、夏帝、炎帝,所以应是炎帝最早发现开发这大温泉吧,又因在保定帝庭南方所以炎夏又有了南方之意,并非后世以为的跑到江南甚至岭南、赤道才叫南方、炎方,那是后世地理视野不断扩大后的观念。后稷晚年亦终老葬于此。到舜时又封禹于此,可能也因禹名炎融,就巧合封在此炎夏之地,所以才称夏伯禹,后来夏朝之名也就来源于此。因为夏地此种良好环境,到战国中山桓公亦立都于此一带灵寿城,距温泉三十多里,也不远,也可常来洗温泉浴吧。到汉武帝传说亦疗疾、见王母于此一带,平山正有王母村、王母冢、王母山,本人认为此王母为商契之母帝喾妃简狄,非太行山西边之西王母(少昊昌意之妻),简狄与契亦当终老于平山,有专文论述。到中共中央进驻北边不远的滹沱河谷西柏坡,有的领袖们亦曾洗浴于此,解放后更是建有大片机关企事业单位疗养院,是华北著名温泉疗养地。夏地大温泉山水草木既灵且寿之地,故名灵寿,详见本人专文《后稷葬都广之野在平山大温泉》。

禹受封于此灵寿夏地,舜崩,禹返保定帝庭继中央帝位,后又南巡此夏地,召诸侯会盟于此一带会稽山并崩葬于此山,见本人《南次二经研究》,为今平山县黄金山,会稽与黄金音近,又名迪山、帝王山,为中山国王之后花园,传说刘秀亦曾避难蓄兵于此山,又名黄巾山,山有古寨,传说汉末黄巾军曾据守于此,侵华日军又于此山顶修有华北最大型碉堡群,监制数县,现此山开发为著名旅游区。少康中兴后又封少子无余于此会稽山一带,祀守禹启陵庙吧,后辗转迁于浙江绍兴带去了会稽山和大禹陵。禹在夏地之都具体在哪呢?有专家考证夏都名文邑,禹名文命,文邑或即文命之邑,今平山有文都河,南流注滹沱河,而温塘河则北流注滹沱河,中共中央所居革命胜地西柏坡正在二河口间,附近还有文都村,还巧有一天子岸村,传说古时有人于此聚众称天子故名。还有古月镇洪子店村,传为古洪州,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战国古城址、宋代古城址,平山滹沱河谷物产丰富,东西几十里,还有多处新石器夏商遗址,本人认为禹为夏伯时之都或即在文都河下游河口文都村与西柏坡村、洪州古城一带,洪与文、温亦音近,正与中共中央的最后农村根据地一致,禹由此至保定华夏帝庭继帝位,中共中央由此至北京定新中国,千古之巧合,天意否?解放后建岗南大水库淹了洪州古城大半。这里还是个三叉交通要道,东出冀中平原,西入五台晋北,西南入晋中,所以战国洪州古城应为中山国西部重镇关卡,本人近又见附近北冶乡紫云山风景区有中山桓公洞,传说魏国派乐羊伐中山、桓公失国后逃避休养生蓄于此三叉交通要道,进退皆宜,后终于又东出复国于灵寿城,上古时禹以此为都亦应有此扼守交通要道之意,本人推定的《南次二经》就是从陕北、晋北经平山再到沧州的路线,禹在此也方便向西去晋北岚县一带羽山祭奠其父鲧吧,后来羿浞乱夏迁往晋中南陶寺城当亦从此地向西南过下口镇(夏口)入山西盂县、阳泉、太原而行吧。但禹都此的时间并不长,应不超二三十年,又极尚俭约,所以文都洪州城怕也难发现史前豪侈大城重物,冀中三皇五帝都是尚俭约的,是以俭约致胜,所以一些专家学者以有无大城重物为判断上古华夏帝都之必要条件,显然有问题,不能因石峁陶寺城大物重就定为华夏中央帝都,按本人意见这两大城只是华夏西部西南部边疆大诸侯城,为边区商贸重镇,所以繁华超过冀中中央帝庭。后世最明显例子:蒙古成吉思汗的大汗庭一直在北方草原蒙古包,根本无城,现在都还找不到,但其征服的数十国万里疆域却有很多繁华大城如金国都北京等,派子孙兵将驻守,但能说成吉思汗本人的都城在北京等大城么?还有中共中央在延安、西柏坡时,物质繁荣完全不能与国民党、大军阀、侵华日军占据的上海、北平、南京、成都、武汉等相比,所以文明史与政权史还是应区别,古代强势政权的起源地多不是繁华大城。现在也是东南沿海外贸型城市更繁华,美国首都华盛顿也只是个小城,不能与纽约等比。石峁和陶寺,我看相当于现在的乌鲁木齐和昆明,一个西疆一个南疆。

再看夏启,禹崩,子启自立于此夏地,本人认为在今灵寿文山文城一带,按《大荒西经》第9区:"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本人《西次三经研究》以赤水为阜平、曲阳大沙河,出昆仑之丘五台山而东南流,流沙为今大沙河、郜河下游今行唐县城周围一带,赤水之南、流沙之西就是今灵寿中南部一带,查有文山、文城村,所以本人认为启都或在此,文山有文王庙,传为周文王庙,又传赵惠文王庙,但本人认为或为更早之夏启夏禹之庙吧,有古文城遗址。也即启由西边平山文都东迁五十里到灵寿文城,更好控御东部原保定帝庭一带,又不失夏地。

文城西北不远即楸山夏山,与西边王母山东边鲁柏山为一条山脉,山北为滋河陈庄谷地,物产丰富又是交通要区,古名锦绣大明川。山南为燕川乡,大乐天穆之野或即此锦绣大明川与燕川,为夏启之游燕之苑。

《海内经》"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璇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启都文城村在磁河东岸,对面西岸即伍河村,因磁河五条支流汇集于此得名,三水或即此伍河,灵寿县西北部矿产资源丰富,自古出产有金、银、解玉砂等,顺河而运出山口正好到文城。另文山北边的行唐县西北部也发现有铜铅银锌等矿,看来夏启选择这里作都也有矿产丰富的原因。

另涂山:"禹娶涂山氏女曰女娇,生子启″,《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这个禹妻启母之涂山又在何处呢?本人认为也跑不到今安徽的涂山和河南嵩山,还得在冀中寻找,《山海经》有数处"涂″、"涂山″,其中《大荒南经》第8区"大荒之中有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本人《大荒四经研究》认为在大荒四经中心观察点顺平尧城村南偏东30℃射线上,为肉眼可见区标山,所以不远,当为今望都县城南一带的土岗,这一带都属原淖水博水濁水淖氏蜀山氏,涂蜀音近,涂濁淖意亦近,所以涂山氏可能就是蜀山氏之后,本就与黄帝系世代联姻,禹之先祖韩流颛顼之母亦皆淖氏蜀山氏女。清水应指南边的唐河,下流在清苑县与九龙河淖水濁水相合为清水河。舜崩,禹自平山文都返顺平望都一带中央帝庭,召周围诸侯在此处朽涂之山聚会,宣布继帝位,都于阳城,今清苑有阳城村,另唐县高昌镇古称唐地,亦曰阳邑,黄帝、帝喾亦都于此。西南夏地就留给儿子启了。

另《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这个孟涂当属涂山氏,可能为夏启舅家兄弟,夏启自立于灵寿一带后,派孟涂到西南方的巴国监政,本人有专文论述早期巴国在今昔阳县巴洲河神掌山一带,离灵寿一百多公里也不算远,巴国后来才远迁到川鄂大巴山。

再细说一下有穷后羿,《西次三经》"东望桓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有穷鬼居在桓山,本人《西次三经研究》中认为即今晋北忻州繁峙县东山乡东边著名之天岩山,鬼为炎帝系由姜姓分出隗姓鬼方,或是说有穷为鬼方一支,处在桓山,所以可能又分出另为姮姓,即是说姮姓出自隗姓,周时赤狄即隗姓,亦有说其中有为姮姓的,后羿有穷国或即属神农炎帝蚩尤支系,这三者神像皆牛首人身,以牛为天神,名勃皇,神农为三皇之一,"见则其邑有兵″,或表明有穷国武力较盛,出兵时执勃皇天牛神旗帜,或即为兵主蚩尤旗。黄帝胜蚩尤后便以蚩尤像作旗为兵主,意为无战不胜。商时仍有鬼方、亘方,史学界一般认为商时鬼方在陕北、晋北,亘方在晋南垣曲县,这个亘方可能即有穷之后,但石家庄战国时为东垣城,本人以为也可能为亘方之地,即是说有穷亘方可能分为了东西两部分,可能正与下文后羿的迁移有关,同时夏亦分为东西二部分,见下文。

另《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这个鉏,本人认为当即桓,亘与且形近,而偏旁时有混用,如桓山还作洹山(北次二经)、又或作恒山,作金字旁也不奇怪。

夏启崩后长子太康继位,耽于游乐,时常不在夏都,夏政衰乱,住在晋北桓山的有穷国君后羿得到消息,趁机率一些人自桓山迁到穷石,用武力抢夺了夏政权,统治夏民,太康只好寄居到东边的同宗斟灌处,抑郁而死,下文再细说。这个穷石又在何处?应是石地,后羿迁来后才叫穷石吧。应离夏都文城不远,看地图,文城村北文山之东临为行唐县牛王寨山,也是历史名山奇山,网查此山资料如下:

牛王寨地处河北省行唐县城寨乡境内,郜河流域,海拔米,面积6平方公里。这里山险石奇,溪水清纯,环境幽静,人文荟萃,实为枣乡奇观胜景。牛王寨之名,民间传说此为《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大力牛魔王居所,山上百余米的牛王洞为其洞府。现旅游开发立了一尊巨大牛雕像,号称"天下第一牛″。史志记载,古时天下大乱,一牛姓青年,据山建寨称王,安境保民,山寨因此而名牛王寨,现存余米寨墙即是佐证。

牛王寨之美,一曰山险。平地突兀,山势挺拔。其北侧更是以险取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二曰水绿。山下之甘泉湖碧波荡漾,宛如绿衣少女。三曰石奇。山石如刃,形态各异,斜插云天;四曰花洁。

拦马墙:拦马墙在主峰上,是一道多米长的古城墙。传说当初的牛姓青年及其同伙,就是靠它来阻挡官兵的进攻、他人的入侵。

牛王寨巨石:牛王寨的山上有很多巨石。有的横卧在半山腰,姿态安闲;有的蹲在山脊上,如若沉思;有的峭立山顶,迎风昂首;有的锋若剑芒,直指碧霄。或端方厚正,或温润光滑,或伟岸峭拔,或嶙峋险峻。一路行来,应接不暇。

可能上古此山以多奇石得名石山石地,有穷后羿从繁峙越五台山向东南至此夏地,居住在这石山,便也叫穷石了,统治十里远文城夏民是可能的,牛王之名或得于有穷国的勃皇天牛神,后羿可能在此立个天牛神庙,不久败亡,但庙留下来了,人们便称此山为牛王寨山,至隋代又恰有牛姓人聚众于此,甚至还传说明代《西游记》牛魔王了,感觉这样解说也是可能的吧。这段古城墙也应好好研究一下到底啥年代的,是否有可能为上古遗迹,还有上文平山黄巾寨山的古寨到底何时?万一是上古的呢?象陕北石峁古城墙,以前也多认为是汉代及以后长城的一部分,后来才发现是四千年前的,才引起巨大轰动,总之尽量不放过蛛丝马迹。

另更早神农、炎帝就曾在此活动,牛王寨山可能最早就是对神农、炎帝的记忆,后羿做为其子孙,从晋北迁回来代夏立国,也算是荣归祖宗老家了,也并不诳外,可能后羿有穷国这支炎帝子孙在被黄帝系排挤到晋北后就一直有希望迁回老家的想法,一直就在打探消息、等待黄帝系把持的冀中中央帝庭出大问题,尧舜禹启时帝庭稳固没有机会,直到得知太康衰乱,才大喜机会来了,马上带兵一举突袭夏都文城,成功返回故乡。可能是有人到晋北告诉了他太康的情况,这人为谁呢?或即是后来逃奔他的寒浞及被贬晋北的与启争位的禹另一孙苗民(启弟欢头子),详情下文再表。华夏内部炎黄二系本就是世代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羿浞代夏也是内部矛盾而已。

另后羿与更早帝喾帝尧时大将羿的关系,后人也是有争论,有说有关系的都是有穷国君,有说无关的只因皆善射。本人认为是无关的,在《大荒四经研究》中推定羿为契母简狄有娀氏族侄,也即帝喾妻侄,桑姓,桑同商娀宋,后代有赵县宋子城一带桑姓蜮民国。夏初有穷后羿呢,本名非羿,本人推研认为其本名为胤,就是《尚书胤征》中夏帝仲康六军元帅胤,挟仲康以命诸侯,从而以晋南陶寺城天文官羲叔嗜酒荒乱失职为由,带兵由冀中夏地向西南奔袭攻占入主了陶寺城,夏都也正因此迁到了陶寺。胤当亦善射,慕拟羿之名吧。见本人下文及专文详述。

以上详介了鲧、禹、启、后羿的情况,最主要是在冀中保定石家庄一带推测落实了一些相关重要地点,下面就可以继续往下详解夏初太康失国、羿浞乱夏至少康中兴这些事件了,当然又会有不少人物、地点出现,需一一费心推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4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