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路,脱贫攻坚中三晋大地步履铿锵中国乡

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2.html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常年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太原市民张女士前些天回了趟家乡,发现在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朋友圈里,大家都在热议着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的消息:黄花菜火了,“手撕钢”火了,重要的是——总书记说,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张女士明显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家乡涌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

遵循嘱托抓落实——久久为功

年5月13日下午,山西省扶贫办。快7点了,办公楼里到处是奔忙的脚步。楼道里醒目的倒计时电子牌显示,还有天,就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

就在一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刚刚结束了对山西的考察工作,这是他三年内第二次来到山西。总书记的到来,带来了党中央对山西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山西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晋考察都把脱贫攻坚作为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主要职能部门,山西省扶贫办全体党员干部一方面心情激动难捺,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工作节奏,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并制定下一步具体落实措施。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在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之后,山西省扶贫办确立了一个重大的工作思路:以攻坚深度贫困,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把最难的事情,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去做。“总书记讲,解决深度贫困要有深度举措。山西在落实深度举措上,采用的是一县一策。这次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充分肯定的山西几项工作中,就有这项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到山西,就扶贫领域主要看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移民搬迁三方面内容。大同历来有种植黄花的传统,土壤富硒,当地政府抓住这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近年来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带动了1.5万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黄花产业成了实打实的“立足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

坊城新村是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由云州区西坪镇最贫困的两个村大坊城村与西咀村合并搬迁而成。大坊城村土地盐碱度非常高,地面以下不到两米就能挖出水来。加之村民90%以上都居住在土窑洞,遇到连续降雨,雨水就会顺着蚂蚁掏的洞往里灌。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全村就有一个共同愿望——“啥时候能搬离这个地方?”18公里以外的西咀村,有着同样的期待。之前,这里有大量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很少,村民们也住着土窑洞,还处于地震带上。在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面前,借助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政策,政府建设新居时将自来水入户、厕所革命、煤改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11万元的房子老百姓只出1万元。搬迁改变了村民们的命运,自从年搬进来,新村一共娶来了12个媳妇。村民白高山,搬迁后房子、儿媳妇、票子、孙子都有了,没想到还在家里迎来了总书记!大同有6个贫困县,每个县都主打一项特色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一技在身,一证在手。“天镇保姆”“灵丘阿姨”“广灵巧娘编织”等一个个劳务品牌,叫响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山西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虽然山西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总书记仍旧深切牵挂着没有脱贫的两万多贫困人口,牵挂着12万多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就是全体扶贫人努力的方向。

刘志杰表示,三年前总书记“解决深度贫困要有深度举措”的嘱托至今言犹在耳,山西在落实深度举措上扎实做好一县一策、自然村搬迁、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制健康扶贫的三保险、三救助等工作。在全国卫健系统,山西健康扶贫一直是典型;在生态扶贫方面,山西在一个战场打赢了两场攻坚战。这一次,遵循总书记的嘱托,山西将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上持续发力,以规模推动延伸产业链,龙头牵动提升价值链,党建带动构建脱贫链,三链协调,构建产业发展、百姓富裕、民生康乐的格局。

解剖“麻雀”来看看——抓铁有痕

晋中市榆社县是山西脱贫攻坚战场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年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榆社县终于摘下了头上那顶穷帽子。

5月14日,记者一行来到榆社,看看脱贫攻坚战以来,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贫困群众的职业愿景—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付平全家人均收入还到不了元。年,借助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政策,张付平用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起家,建了1亩蔬菜大棚种西红柿,当年收入3万元。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的张付平,心里特别高兴。年,他又贷款13万元建了一个占地两亩的大棚。如今,他又追加建设一个两亩地大棚。至于这次建棚的钱,他开心地说:“有钱了,这回自己花哇!”聊起总书记来到山西,张付平很是激动:“这二年,村里变化特别大!路好,有东西不愁卖!我享受过的扶贫政策多着呢!养老、医疗,孩子们上学还享受‘雨露计划’政策……”眼下,张付平正在琢磨怎样利用大棚的空闲季多种一季草花。疫情前他还专门前往山东寿光、北京、天津学习。他说:“我的梦想是将来在村里建个冷库,盖个交易市场!”

一个山村的党建引领——

张付平所在的社城镇社城村,村里有80名党员,村支书张海明是他们的领头人。

今天的社城村,是十几年前由4个自然村移民搬迁合并而成的。彼时,退伍军人张海明就带领原村民在分地时先人后己,设身处地体谅移民户故土难离之情,换来了移民户的支持,他们主动复垫沙地、义务种树,全村人其乐融融。

脱贫攻坚以来,村委会意识到要想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党支部引领很重要。张海明他们摸索出以党小组为抓手促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目前,社城村党支部共有设施蔬菜、花卉种植、中药材、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矛盾调解等6个党小组。由此,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5岁至40岁年轻有能力的村民,在种植设施蔬菜、大棚花卉和养殖小龙虾等新兴产业上大显身手;走不出去的半劳动力,依靠土地流转分红和在本地合作的中药材企业务工,确保稳定脱贫;外出务工的党员头脑灵活,带领他们引进投资,以资源换资产,给村里引来了旅游开发公司。

榆社的古建工程队,在全国和“天镇保姆”“吕梁山护工”一样,是响当当的劳务品牌。可是以前,村里人不愿意外出务工,怕拿不到工资。现在大家都想出去,因为“干部作风好,时刻有保障”。张海明说:“这两年,村里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太多了,党员觉悟也都提高了。”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社城镇社城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全村党员学习提升

一个乡镇的产业铺陈——

位于榆社县城西北部的西马乡,如今是全县设施蔬菜产业“第一乡”。全乡辖18个村,贫困发生率由年的39.6%下降到0.33%。所有这一切,得益于产业拉动。

近年来,西马乡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截至年底,全乡共有设施蔬菜亩,年产值万元,纯利润余万元,人均增收1.3万元左右,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记者走进一座大棚,遇到了58岁的杨俊林。拄着拐杖的他,正在棚里忙活着。杨俊林可是个闲不住的能人,年轻时下煤窑砸坏了腿,在床上整整躺了4年。能行动后就卖豆腐、卖猪肉,可是单凭勤奋,并不能使他摆脱贫困。年,他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西马乡的产业帮扶覆盖到他的生活。年,他有了自己的一座占地3亩的大棚,一年种着两茬西瓜,年不仅脱了贫,还又租了一个棚。用他的话说,如今过上了“中等水平稍靠上的”日子。

尽管今年还计划新建温室大棚亩、育苗棚平方米,但西马乡党委、政府显然没有止步于设施蔬菜这一项产业。眼下,全乡“东蔬菜、中林果、西畜牧”的复合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今年畜牧圈舍建设计划突破平方米,全乡肉牛存栏达到户均1头牛,羊存栏达到人均4只,猪出栏达到人均1头……乡里还发展中药材、火麻、油葵、酿酒高粱、烟薯、水肥一体化辣椒等特色种植,规模和收益也相当可观。

一项政策的惠民路径——

来到位于箕城镇易地扶贫搬迁文景园安置小区时,58岁的范巧莲正在家里插气球。她手中的玩具水气球、口哨气球和“火箭”气球,将来都会出口到国外。这是当地妇联送上门来的居家就业项目,工资一周一结。去年,范巧莲靠着插气球,一共挣了两万多元钱。

曾经的榆社县,“破小散远”村有一半以上,近万人生活在大山深处,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近年来,他们陆续搬离故土,住进了“想都没敢想”的亮堂新居。这其中,像范巧莲一样的贫困人口有人。由于当地政府充分尊重搬迁户主体意愿,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和搬迁人口集中度等因素,通过“自下而上申报和自上而下规划”双向运作,一次性规划布局、一次性开工建设,惠民家园、文景园等9个精品安置小区拔地而起,群众争先恐后主动搬迁,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全面入住。很多贫困群众像范巧莲一样,入住当年就脱了贫。

箕城镇另一处易地扶贫搬迁惠民家园安置小区,旁边就是服装加工这样的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这里加工的服装出口中东和拉美,疫情并未影响到企业订单,流水线上复工复产的一期名工人,绝大部分是搬迁户。40岁的缝纫组组长李艳霞,搬迁前收入主要依靠丈夫打零工和经营10亩土地,供应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生活拮据。如今她个人年收入2.4万元,超过了搬迁前的家庭收入总和。

产业扶贫与易地搬迁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目前,榆社县已通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就业、居家就业等措施让余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多渠道就业,年人均增收1.5万元。与此同时,把搬迁小区作为一个“脱贫摘帽综合体”来提供高质量配套服务,配齐乡村党建工作站、村级活动场所、文化室等,方便了搬迁群众的生活。

临走,范巧莲激动地连连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甚也好!你们告诉总书记,告诉党中央,我们过得挺好,不用挂念我们!”

一所敬老院的赤诚情怀——

文峰敬老院是榆社县为“搬迁特困群体”提前谋划建成的“公建公营”医养结合的敬老院之一,采用特困供养金集中使用、财政兜底的方式,医院负责运营。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箕城镇文峰敬老院的护工们正在为老人理发

敬老院内目前有张床位,入住老人位,8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入住残疾人达到七成,大多智力、体力有缺陷,还伴随各种慢性病。这些老人,90%孤身一人。起初,医院院长王建波带着医护人员来这里轮岗,还找来了自己的老领导——刚刚退休的县卫计局局长刘晓青担任敬老院院长。从局长到院长,刘晓青角色转换非常顺利,很快便将敬老院的管护标准规范制定出来,并有序执行起来。

如今,运营半年的文峰敬老院,俨然成为用爱和奉献串起的链条。偏瘫卧床的胡柱岗说,入院后专职护工一天三顿饭送到身边,每天有鸡蛋,新鲜菜、肉不断,“有时高兴得能从睡梦中笑醒”。

先行先试谋创新——一盘活棋

榆社,呈现的是一个县的脱贫攻坚实景。全省的情况又怎样呢?5月15日下午,在山西省扶贫办,记者与山西省直各厅局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实践创新。

亮眼——易地搬迁全国学

山西省扶贫办移民处处长姜晓武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山西考察,肯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肯定了坊城新村发展黄花特色产业的做法,对他来说,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他向记者介绍,自年6月总书记在山西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后,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用三年时间,完成个深度贫困自然村的整体搬迁任务。目前,全省个集中安置项目已全部竣工,36.2万搬迁贫困人口入住率达99.7%,搬迁后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已腾退拆除、复垦复绿的占76%,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景象。

除了把贫困群众需求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着力点外,山西省委、省政府还着眼于依靠风貌管控打造移民新村,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们聘请专家对个集中安置点进行4轮把关整改,打造凸显三晋特色、富有乡土气息的移民新村,将这批集中安置点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年国庆节,岢岚县宋家沟安置新房实景模型,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型成就展”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展示项目。

超前——“一站式”结算提前干

山西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高静芬告诉记者,建立有效化解因病致贫和“支出型贫困”的长效机制,出台以“三保险、三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山西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方案》,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做出的尝试之举。通过三年多的攻坚实践,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实现了政策全覆盖。山西还率先推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去年年底,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4项待遇“一站式”结算在全省11个市全部实现,比国家医保局要求提前了一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高静芬说。

沉潜——一遍一遍大排查

山西省水利厅农水处二级调研员王海海向记者介绍了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情况。截至年底,全省累计巩固提升了.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条件,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万人。成绩来之不易,—年,山西省将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摸了个底儿朝天。上万名水利干部依据两批次全面调查结果,会同省扶贫办,建立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台账,对每个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村庄逐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做到了“一村一方案”。

攻坚——一个战场赢两场

山西省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重合、互为因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响亮提出“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造林务工脱贫、退耕还林奖补、生态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联动实施,带动贫困群众在生态修复保护中脱贫致富。山西省林草局规划财务处处长鲁强说:“三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生态扶贫连续三年每年惠及52万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

精准——务工培训有品牌

年,《山西省培训就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将提升30万贫困人口就业技能的“十三五”目标,有步骤分解为年度工作目标。截至年,全省共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35.44万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山西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史振中介绍,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意愿,组织实施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免费职业培训,采取市场集中招聘、乡村流动招聘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如今,山西以“一县一品”思路培育发展地方特色劳务品牌近70个,其中有输出就业的“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榆社古建”“棋源叉车工”等品牌,有就近或居家就业的“繁峙绣娘”“蒲县柳编”等品牌,还有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实现草根创业带动就业的“晋襄酥烧饼大军”“面都·永济”等。

引领——产业扶贫典型多

山西玉露香梨、雁门清高苦荞茶、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这些声名远播的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展现出它们强劲的带贫增收能力。“一村一品一主体”,涌现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增收效果明显的典型。年,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在平顺县召开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年,山西省构建贫困村“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大同黄花、平顺县中药材扶贫入选全国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动精准脱贫范例;山西长治市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三对三扶三分强”扶贫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企业产业扶贫范例。年,山西还在全国第一个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开展消费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的若干措施》,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响应,通过“五进九销”方式,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精细严实善作善成——下绣花功

“这场攻坚战,让行业行为变成全党的智慧、全党的行为,让分管领导抓变成一把手去抓,这都是变化。”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

谈到这些年脱贫攻坚的感受,刘志杰介绍,工作中首要就是持续跟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这是最核心的。“年我刚来山西扶贫办工作时,就提出来转观念、转思维、转作风。扶贫工作要从过去的分钱、分物、分项目,转移到承担政治责任、承担经济责任、承担社会责任。”

精细严实一直是山西省扶贫办的工作要求。几年来,省扶贫办在持续强化基础工作外,还狠抓“四库”建设,以制度促精准。“四库”是指:数据库——扶贫开发的大数据系统,保证靶向精准;项目库——把脱贫攻坚5年间各类政策资金以及最后的落点做了梳理,真金白银投入搞了多少产业项目、多少基础设施、多少公共服务,项目库里一目了然,保证了抓手精准;政策库——搞产业、搞就业的扶贫开发式政策和低保、养老、医保、教育扶贫这些保障性政策,分门别类入库,保证了施策精准;人才库——由政策专家、实施中各方面的分类专家、基层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等构成,保证了保障精准。

就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问题,山西省扶贫办已陆续出台《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完善减贫防贫保险机制的指导意见》,落实精准要求,坚持共同发展,贫困群众参与,健全完善带贫益贫长效机制,确保带得稳、带得准、带得久。

在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值得记录的内容浩如烟海。记者此行虽然只能定格匆匆片段、寥寥细节,但在这些片段和细节里,充溢着山西扶贫人的扎实、踏实和务实。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要蹚出一条新路来。如今,山西正乘势而上,书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采写:本刊记者张丽荣靳艳王万亮张俊凯)

来源:《中国扶贫》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5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