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
西周属北唐,为狐氏戎地。春秋属晋,西北山区为狐氏食邑,东南平地为祁氏之田,晋倾公十二年(公元前年)置平陵县于境内大陵村一带,地属平陵。战国属赵,西部地为大陵县,东部地属晋阳县。隋开皇十六年(年),析晋阳、文水之地置交城县,因居汾、孔二河交汇之地而得名。唐武后天寿二年(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
文水县
春秋时属晋国祁氏之田。战国属赵,为大陵邑。西汉王莽时改名为大宁县。东汉复为大陵县。北魏稳定真君九年(年)改成受阳县(又称西寿阳)。隋开皇十年(年),因境内文谷水多纹,始改名为文水县。唐武则天称帝时,将其家乡文水县改成武兴县,唐神龙元年(年)复为文水县。
汾阳市
春秋属晋,为瓜衍县地。战国属赵,为兹氏地。三国魏黄初二年(年),兹氏县属西河郡所辖,郡治设于兹氏故城。西晋改西河郡为西河国,改兹氏县为隰城县。北魏太和十二年(年)置汾州,辖隰城县。唐上元元年(年)改隰城县为西河县。经唐末、五代、宋、金、元、明初未变。明万历二十三年(年)置汾阳县。汾阳县因县境面临汾河之阳(西),且宋、金两代皆于西河县驻过汾阳军而得名。年8月改成汾阳市。
孝义市
战国属魏,秦属太原郡,为兹氏县地。三国魏初元年移置中阳县,属并州西河郡。西晋永嘉元年改属并州西河郡隰河县。北魏改置永安县。唐贞观元年(年),因县人郑兴“割股奉母”孝行名闻朝野,唐太宗敕赐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年2月改成孝义市。
交口县
交口县筹建于年4月,由隰县划出的交口、石口、川口、康城,灵石县划出的回龙、双池,孝义县划出的大麦郊、坛素、温泉等9个公社构成,因县址驻交口镇而得名,取吕梁山南北交通隘口之意。
石楼县
富商为沚国。春秋属屈地。西汉置土军县,属西河郡。东汉初废土军县。北魏稳定真君九年(年)置峪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年)改名土京县。隋开皇十八年(年)改称石楼县,因县东有通天山(现石楼山)“石叠如楼”而得名。
柳林县
年7月从离石县西部、中阳县西部各划出部份公社组建柳林县,以县城驻柳林镇而得名,取柳树成林之意。
中阳县
战国始称中阳邑,属赵。西汉置中阳县,取“午时的太阳,旭日东升”之意。东汉未并入离石县。北周大象元年(年)析置宁乡、平夷两县,属离石郡。隋归并为平夷县,属离石郡。唐属石州。宋属太原郡。金泰和年间改宁乡县。年改称中阳县。
离石区
相传古代有陨石落于县境,故名离石。另一说,县东北有离石水,因此取名。战国为赵离石邑。稀少配置离石县。年5月改成离石市,年6年改成离石区。
方山县
西汉置皋狼县。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隋大业三年(年)徙治方山镇,改名方山县,因城在方山之下而得名。
岚县
因境内岢岚山得名。北魏初为秀容地,末年高欢灭秀容,以其地置岚州。隋置岚城县,属楼烦郡。唐朝改名宜芳县,属岚州。五代、宋、金、元沿之。明洪武二年(年)降岚州为岚县。
临县
夏属冀州。周隶赵地。西汉置临水县,因境内湫水河(旧称陵水)得名。北周大象元年(年)置乌突郡与乌突县。隋开皇元年(年)乌突郡改成太和郡,乌突县改成太和县;开皇三年郡废。唐武德三年(年),太和县改成临泉县。金天会元年(年),临泉改成临水。元世祖至元三年(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年)临州废,改成临县。
兴县
北齐天保元年(年)置蔚汾县,后历次改名为临泉县、临津县、合河县,金兴定二年(年),晋阳公郭文振“以此方频河,地重民繁,该合河县为兴州”,取“蓬勃”之意。明洪武二年(年)改兴州为兴县。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