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护工在培训会上,吕梁山护工闫泽龙进行课堂实操,即使面对模具,闫泽龙也认真和“病患”交流。
社会保障临县八旬老人在农村信用合作社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规定,年龄已满60周岁的、尚未享受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居民,可以不用缴费就能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一政策福利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有了保障。
健康扶贫临县兔坂镇庄头村63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医院办理医保事宜。郭继益的老伴患慢性病,住院12天,共产生费用元,报销元(基本医疗年度累计报销元,贫困人口补充医保报销元),实际花费元。
光伏扶贫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积极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该项目通过在屋顶铺设光伏电板,进行光伏发电,为群众带来光伏扶贫政策补贴等稳定收入,为群众脱贫插上“充电宝”。
驻村帮扶吕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驻石楼县小蒜村第一书记郭惠敏在查看“扶贫小毛驴”的生长情况。驻村工作队在村里建起了一座头肉驴标准化养殖场,还买来了26头种驴,年9月,首批“扶贫驴”开始下崽。
移民搬迁临县城庄镇“五和居”社区易地整村移民实现了刘家村、杨家沟、李家焉、甘川沟、周家沟5个自然村户人搬迁入住。该社区配套有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村史馆、幼儿园、宴会厅、医疗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实行集中供水、供热,小区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等,确保贫困群众搬得来、住得舒心。
脱贫攻坚的“吕梁答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过去的这些年,值得吕梁人民永远铭记。这些年,我们爬坡过坎,以攻城拔寨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向脱贫摘帽发起总攻,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减贫18.8万户52.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年的19.2%降至2.8%。
这些年,我们“千万重担众人挑”,把扶贫脱贫责任落到每个干部肩上:全市支扶贫工作队、名扶贫工作队员、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实现贫困村帮扶全覆盖;户企业帮扶个贫困村,惠及6.8万贫困人口。
这些年,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坚决把扶贫脱贫基础性工作做实做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广大扶贫干部扎实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精准核查,推行“一码清”科学管理法,建立了市、县、乡、村精准扶贫管理数据平台,做到“家底”清楚、靶向精准。
这些年,我们“发展产业促增收”,大力推广“企业(能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推动贫困村实现“五有”目标:全市已形成红枣面积万亩、核桃面积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万亩、食用菌余万棒、优质马铃薯91万亩、中药材22.5万亩,特色农业产业覆盖农户71.13万人次,其中贫困户31.67万人次,户均增收元以上。
这些年,我们“积极探索闯新路”,持续打造精准扶贫三大品牌:围绕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年、年连续两年造林绿化均超过万亩,年已完成营造林60.21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78.9万亩,林下经济万亩;实施“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累计培训26期人,实现就业人,就业辐射全国8省20多个城市;实施光伏扶贫,全市已建成座总规模55万千瓦的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占全省规模的四分之一。
这些年,我们“引入脱贫‘动力源’”,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持续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累计评选文明户2.1万户;选树宣传致富带头人典型人,广泛开展“吕梁山护工”先进典型、脱贫攻坚年度先进人物巡回演讲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回望过去,吕梁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脱贫成绩让人暖心、令人鼓舞。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前进。面对未来,吕梁干部群众正在与这块大地同频共振,绘就脱贫致富的最美时代画卷……
全员参与画出上下合力“同心圆”
中秋假期刚过,兴县南通村第一书记李翠叶,就开始为总规模3万平方米的“兴县南通物流市场”四处奔跑。把扶贫点构建成“和谐、富裕、宜居”的新农村,这是她对革命老区贫困山村作出的承诺。
正在忙活的临县城庄乡上城庄村村民李福财去年已脱贫,种植的三个大棚蔬菜一年为他带来了两万多元的收入,“贫困户的帽子总算是摘掉了,现在我干活浑身都是劲!”
……
一个个使命在身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的驻村干部,一张张来自贫困家庭有了产业支撑而信心满满的笑脸,一批批在各项政策扶持下逐渐致富的群众……在吕梁脱贫攻坚一线,随处可见干部群众决胜脱贫攻坚战,大踏步迈向小康生活的动人场面。
“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我市按照中央、省委脱贫攻坚要求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超前谋篇布局、抽调精兵强将,绘出作战路线图,向全市发出脱贫摘帽的总攻号令:“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贫困’的帽子摘下去,向老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聚千钧于一击,毕其功于一役。几年来,全市上下尽锐出战,向贫困发起猛攻。
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召开市委常委会43次、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22次以及各类推进会、研判会、现场会等20余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把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具体实践。今年以来,又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胡春华同志吕梁调研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认真落实省委骆惠宁书记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深度贫困县的若干举措》《进一步推进“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解决的若干措施》等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推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最主要的精力聚焦到一线。全市上下逐级签订责任书份,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痕迹管理、严格督查考核“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和落实机制。积极配合省委脱贫攻坚督导组开展工作,组建了4个市委脱贫攻坚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推动责任落实。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市委六轮巡察覆盖10个贫困县。
坚持“尽锐出战”,把最精干的力量用到一线。将全市支扶贫工作队、名工作队队员、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同时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赛场”,采取领导干部包联帮扶、“三支队伍”驻村帮扶、县际结对帮扶、企村合作帮扶、社会力量帮扶的改革创新帮扶机制,着重选拔出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并形成“好干部到脱贫一线去,好干部从脱贫一线来”的鲜明导向。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脱贫攻坚不是当地党委、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党、全社会的“大合唱”。我市在继孝义、汾阳、文水帮扶临县、石楼、岚县后,确定中阳帮扶方山,柳林16户企业帮扶兴县24个贫困村的任务。同时,我市积极动员引导规模企业开展企县、企村合作帮扶,霍州煤电吕梁山公司、太钢(集团)岚县矿业、山西华兴铝业、华晋公司、汾酒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纷纷与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目前,全市户企业帮扶个贫困村,惠及6.8万贫困人口。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全市上下经历了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想洗礼,全社会力量都参与到会战中来,上下齐心,一起发力,形成了“县际结对帮扶、企村合作帮扶”的“大扶贫”格局,凝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谋在实处,干在实处。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变了,干部作风实打实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了。吕梁,这片饱经沧桑的红色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和高度,攻城拔寨,奏响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主旋律。
靶向治疗找到对症施策“新路子”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致贫致困原因,各县、各村、各户情况各不相同,开对“药方子”,找到“新路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
有一种脱贫叫“蜕变”。
吕梁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光秃秃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的放羊人,是山区群众最深的记忆。风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人们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深。这里的人们盼雨又怕雨,寸草不生的山沟遇雨就变洪水,让老百姓很是苦恼。
而今,如果你再俯瞰这里的山川,你会发现群山梁峁之间,出现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木,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绿意盎然。
借着“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东风,吕梁市“生态扶贫”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名气越来越响。
因为生态蜕变,昔日的黄土地不再生长贫穷。
初秋时节,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村民马兰柱指着去年刚种的沙棘林说道,“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子,植被稀疏、风起沙扬。”今年,会里村马兰柱他们承揽了县里亩的造林任务,合作社社员们平均收入多元,带动村民实现了稳定脱贫。
这样的变化,只是我市实施生态造林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全市有造林合作社个,吸纳社员3.5万人,聘用管护员人,每人每年可获得多元的收入。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通过生态扶贫实现稳定脱贫。现在,村民们对于绿色的理解也有了不同,大家对树木和环境的爱护胜过金钱,因为“只有树木多,环境才能好,收入才能高。”
有一种脱贫叫“转身”。
今年34岁的马金莲,是吕梁山护工第一期学员,现在是吕梁市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柳林县懿星职业培训学校的负责人。原来的她只是柳林县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家庭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很拮据。年,她听说我市开展“吕梁山护工”免费培训,便报名参加了培训。“作为吕梁山护工第一期的一名学员,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我的创业梦想,办起了自己的公司,由一名普通的山村妇女变成一名敢闯敢拼的家政人。”从围着锅台、老公、孩子转的“三转婆姨”到拥有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马金莲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马金莲的成功得益于我市把开展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放在全市脱贫攻坚重要战略位置统筹部署。每一次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的欢送仪式,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都亲自送行;市委书记、市长还亲自带队进京赴省,为吕梁山护工找“婆家”。
一次又一次的欢送,一次又一次的推介,“吕梁山护工”的步子越迈越大,走得越来越远,品牌越叫越响。短短几年的时间,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在吕梁大地进行得如火如荼,“吕梁山护工”不但成为吕梁的名片,而且已然成为我市脱贫攻坚的一个品牌,“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助力脱贫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20个典型案例。
还有一种脱贫叫“全覆盖”。
作为省委、省政府为吕梁量身打造的“三个一”扶贫行动计划之一的光伏扶贫,我市先行先试、锐意改革,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分配办法,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村级电站联村联建模式,初步形成集中式、分布式、农光互补、农牧互补以及“以大带小”“统一运营”等多种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全市座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后,可使个贫困村、6.4万贫困户受益。临县、兴县、岚县、方山县、石楼县、中阳县已经实现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结算1.7亿元,1余个贫困村和3万多贫困户受益。因为光伏产业的推广,贫困户找到了一条精准发力、稳定脱贫的新路子。
“我家是光伏扶贫的受益者!”在中阳县车鸣峪乡,贫困户王应枝算了一笔账,“除享受每年0元的光伏扶贫政策补贴外,我家还有4亩山坡地流转出去用于光伏发电,每亩能收入0元。另外,借农光互补光伏扶贫政策的光,还培育了支菌棒,每年又可收入0元。”王应枝笑得合不拢嘴。在农村,光伏电站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阳光银行”,说只要有阳光,就能随时“提款”。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吕梁调研时说:“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在全国推广。”我市光伏扶贫工作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持续发力亮出协同攻坚“硬战术”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脱贫,关系到吕梁山区贫困群众的福祉。这件大事的干好,同样要从细微处着手。为此,我市紧紧围绕抓产业发展、紧盯短板补齐等方面,聚合力齐攻坚,注重战术、持续发力,深度聚焦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各项扶贫政策深入落实。
脱贫攻坚,产业为基。为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连环拳,我市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连续几年成功举办了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有效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岚县、交口、临县、交城、文水先后举办了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年会、夏菇品牌推介会、红枣旅游文化节、第八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等,“吕梁红枣”“吕梁核桃”“吕梁杂粮”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坚决啃下易地扶贫搬迁“硬骨头”。我市聚焦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6个关键环节,采取行政村就近安置、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和向小城镇、县城以及工业园区周边安置等方式,对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涉及搬迁11.4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76万人、同步搬迁户3.68万人。
咬定目标不放松。几年来,贫困群众实打实地感受到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好处:目前,全市87个安置点全部竣工,搬迁入住10.31万人,拆除整自然村个;扎实推进后续产业配套,完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76个,完成基础设施配套76个;64个安置点配套了后续扶持产业,产业就业已保障5.9万人,占搬迁总人口的51.8%;65个已搬迁入住的安置点社区管理职能基本健全。
攻坚深度贫困犹如攀登高峰,而攻克薄弱环节,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则显得尤为重要。几年来,我市着重补齐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公共设施、区域发展“五个短板”,出台了教育、健康、社保等一系列扶贫政策,化解“支出型贫困”问题。
63岁的郭继益是临县兔坂镇庄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体不好,需要常年吃药。以前,家里的一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药,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健康扶贫政策实施后,原来需要花11块来钱才能买到的一瓶药,现在只需要不到一块钱。“一瓶药省下这么多钱,可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郭继益激动地说。
郭继益的感受,是我市持续加大健康扶贫力度的生动体现。针对全市9.22万因病致贫返贫和丧失劳动能力人口,我市出台了16条医疗救助措施和健康扶贫若干意见。健全“三个一批”保障机制,大病救治、慢病签约、重病兜底8万人,救治率达99.95%以上。全面推行贫困户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惠及3.3万人次。扎实推进“三保险、三救助”,全面落实山西省贫困户住院报销“”政策,个人自付比例降到9.57%。民政兜底实现“两线合一”,今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再提高元,提标后孝义、柳林达到元,中阳、交城、文水、汾阳、交口、方山、离石、岚县达到元,兴县、石楼、临县达到元,贫困村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出台教育扶贫“5+5”资助政策,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资助全覆盖,累计下达教育扶贫资金2亿元,20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受益。市级投入15.4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为了确保脱贫攻坚不留“锅底”,我市还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万公里。今年3个深度贫困县安排通硬化路公里,年底前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饮水工程方面,三年来,全市新建、改造、维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处,解决了个自然村、.51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提升工程方面,全市个贫困村共在农村道路、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医疗卫生等方面,实施了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项目,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此外,全市贫困自然村通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网络实现全覆盖。
示范带动聚起典型引领“正能量”
“脱贫先脱懒,扶贫要扶志,家门口的致富典型最有说服力”。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通过各种措施,激发起了贫困户的脱贫主动性,提升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依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脱贫致富模范。
柳林县金家庄乡北辛安村54岁的尤占平便是一例。尤占平以前是煤矿工人,收入不算太多,但也算“能凑乎”,几年前煤炭行业不景气,日子一下紧张起来。年,老尤被列为贫困户,攥着手里不到两万元的年工资和种地收入,望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七口人,老尤犯了愁,一大家子要吃要喝这日子真难过。
一心想脱贫的尤占平四处打听挣钱门路,听说政府有小额贷款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老尤考虑着搞个肉牛养殖。在兴县、忻州、山东等地详细考察后,老尤通过小额贷款贷到5万元,和亲朋好友又借了10万元,共投资15万元办起了家庭养殖场。通过出售大牛和牛犊收回了全部投资,年,只当了一年多贫困户的老尤脱了贫。老尤说,“目前牛场还有大牛小牛15头,这些牛要卖出去,15万元都不止。”
脱贫后,尤占平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人只要精神不倒,愿意努力干,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这番话,感动吕梁脱贫攻坚年度人物李秋英感同身受。
李秋英是临县刘家会镇李家洼村人,年,正当壮年的丈夫李海庆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失去了劳动能力,李秋英从此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为了给丈夫看病、供三个孩子上学,年,一直在家的李秋英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因无一技之长,她只能在煤矿做饭、饭店做零工,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后来,李秋英参加了我市组织的“吕梁山护工”免费培训,学到了制作月子餐、母婴护理等许多家政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凭借这一技之长,李秋英在吕梁贝亲好家政公司开始从事月嫂工作,凭借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淳朴善良的品格和专业的技术,李秋英很快得到公司和雇主的认可,一年收入达6万多。
“政府的政策这么好,给我们这些贫困家庭妇女免费培训,只要我们自己愿意干,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现在,我也鼓励同村的姐妹们,希望也能带动她们勇敢走出去,用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实现自己的价值。”李秋英说。
如果说脱贫模范影响带动了一个集体的致富,龙头企业则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崛起。
8月28日,“中国(山西)日本经贸与人文合作恳谈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在恳谈会上,山西阳府井实业集团与日本东方国际集团签订了包括枣芽红茶、临县红枣、临县小米等吕梁特产在内的采购合同,价值1.2亿元。这不仅标志着阳府井集团系列产品走出“国门”,也标志着临县红枣等农特产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为助力临县精准脱贫,进一步振兴临县红枣产业,山西阳府井集团以“实体经济+互联网”为发展模式,以临县优质的红枣资源为依托,精心研发出红枣系列功能性食品,受到了市场与消费者的高度青睐。年以来,集团结对帮扶了临县深度贫困乡镇雷家碛,并以“流转+务工”的模式流转打造了58亩的红枣林园区,涉及10个行政村,户枣农(其中户贫困户)。同时,启动了年产吨的枣芽红茶项目,将于年在全县10个枣区乡镇的每个行政村建立嫩枣芽、枣叶采摘基地,在让20万枣农受益的同时,也为县城周边易地搬迁户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就业”岗位。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万勤劳勇敢的吕梁人民,正朝着交总账的工作目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拼劲,在戮力攻坚、决胜脱贫、逐梦小康的伟大征程中,昂首阔步,再谱新篇!
来源:吕梁日报
记者:刘子璇
通讯员:付永锋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