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表明,历史上的楼烦城至少遭受过四次大规模的破坏:第一次是在明洪武元年(),明初大将常遇春兵进太原后,在追剿元军途中,对楼烦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屠城,许多建筑成为废墟,致使楼烦城大面积缩小;第二次是在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年《静乐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至万历十九()年,静乐县城进行了先后13次大规模的修建、修葺和扩建。在修筑城墙时,曾将楼烦城墙的一部分拆毁,将城墙上的砖块运往县城;第三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年8月至年4月,日军侵占楼烦城长达两年之久。期间,驻楼烦城日军多次大规模拆毁居民房屋、城内寺庙等建筑,拆下来的木料、砖块以供日军修筑炮台、据点和生活之用。至此,楼烦城已面目全非,斑剥陆离;第四次是在年至年。年,世界上最大的水中填土大坝、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汾河水库正式动工兴建,娄烦人民为了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了5万亩良田和赖以生存的千年古城,有多居民离开了家园。年5月,工程正式竣工,开始蓄水。从此,楼(娄)烦镇古城彻底没入茫茫水中,在娄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彻底消失。
从娄烦镇过去的许多村名、地名,也可以佐证旧娄烦城的规模。如西街,顾明词意就是旧城以西的一道街,显然是旧城的一部分;西果园,即城西的一片果园;城北,即旧城的北部;盐市崖,即旧城交易盐的市场;上、下庙湾,即庙宇比较集中的地方;常家坡,常姓集中居住的地方;史家曲,史姓集中居住的地方;尹家窑,尹姓集中居住的地方;羊圈庄、石家庄、官庄等,均为旧城庄园的分布。汾河水库水底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厚,古书文献都有记载,但记载不多,给人一个残缺的轮廓,犹如一位披着神秘面纱的少女,遮遮掩掩,忽隐忽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多少事件,也只留下一些难以佐证的片段。比如“李世民智救隋炀帝”,说的是隋大业十一年(),隋炀帝被突厥困于雁门关,救驾信送不出,于是将信漂于汾河。太原道安抚大使李渊接到信后,立即派李世民来楼烦,智破东突厥,救驾隋炀帝。有史料记载曰,隋炀帝被困的雁门关位于今代县,殊不知今娄烦境古代也曾有个雁门关。若为代县之雁门关,该处何有汾河?显然,这次事件发生在楼烦境内,因为隋大业年间的楼烦郡治所在今娄烦境内,汾河也从这里流过,而且这里也有一个雁门关。但许多历史学家因为代县的那个“雁门关”从古至今就很出名,而忽略了位于娄烦境内的“雁门关”。
再如,楼烦郡的治所究竟在哪里?历史文献里没有明确记载。近现代有一些历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位史学家认为,楼烦郡的治所在岚县以北。可能他的依据是《太原府志》里静乐县的疆域图,这张地图上误把娄烦放在了岚县以北,所以他认为当时的楼烦郡治所可能在岚县以北了。
近年来,有许多娄烦籍老者纷纷撰写了记述娄烦旧城的回忆文章,比较详细地描绘了清代到民国年间娄烦旧城的繁华景象。比如张振华先生回忆,盐市崖有多处寺庙,如崇文寺、姑子寺等,其中崇文寺规模最大为明代建筑,在大殿的横梁和墙壁上绘制的都是《西游记》里九妖十八洞的图案,其中有一幅与花果山古钟上铸的唐僧师徒似然和白龙马图案相当一致。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李国成先生关于娄烦是西游记故事最早发祥地的推断是正确的。
青山纳成败,明月照古今。千百年来,汾水滔滔,监水潺潺,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勇敢而又淳朴的娄烦人民,同时也承载了古楼烦光辉灿烂的文明。如今,楼(娄)烦镇古城已被汾河水库淹没,但这里的文明却闪耀出永恒的光辉。
作者简介:李培荣,年出生,山西省娄烦县蒲峪村人,娄烦县文物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娄烦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娄烦风情》编辑部副主任,《楼烦》文学期刊副主编。多年来长期从事娄烦文物古迹的收集、整理。主办:娄烦县作家协会
主编:郝爱存
责编:王明生
《楼烦》文学期刊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