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产业有了大发展山西新闻网

6月14日,河曲县文笔镇蚰蜒峁村村民正在豆类作物地里锄草。近年来,该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采取林农间作种植方式。余亩白水杏树下面套种多亩黄豆、黑豆等富硒杂粮作物,取得可观经济效益,为农民脱贫增收趟出新路。邬耿杰摄

6月9日,全国首条方便小米粥生产线在左权县太行明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产。本报记者李全宏摄

亮点数据

6月6日,苏金虎正在红薯地里干活。

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众多的特色农产品,谷子、杂豆、莜麦等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苹果、红枣、核桃、陈醋、小米、芦笋驰名海内外。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培育特色农业和食品品牌,打造像“平遥牛肉、宁化府陈醋”那样的市场知名度高、消费者广泛认可的“老字号”品牌,用品牌占领市场和引领生产。

——习近平

沉沉谷穗、茁壮青苗、清澈汾河,见证着一年来的深刻变化。“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一年来,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初具规模,现代农业产业园蓬勃兴起,杂粮、干鲜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长足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稳步前行,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持续推进。

时隔一年,本报采访小分队走进小杂粮生产基地、走进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走进汾河中游核心区,感受青山绿水黄土里的点滴变化,和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起,讲述他们为幸福生活奋斗的激情时光。

创建基地提升品质培育品牌

本报讯(记者王秀娟)6月6日,在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刘家山村的有机谷子基地,村民刘国英正在锄草,大约一拃高的小苗迎风摇曳。刘国英告诉记者:“这块地是5月24日种的,谷子主打有机牌,采用的是穴播技术。”刘家山村全村种着多亩谷子,现在正是锄草时节,谷子地里随处可见农民的身影。

忻州市是我省最大的杂粮产地,也是我省今年确定的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之一。一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小杂粮这一资源优势,出台了《关于抓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打造以“一薯、三麦、四米、五豆”为特色的小杂粮产业。为了实现杂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他们还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国杂粮之都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策划方案》等,努力将产业融合园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杂粮市场交易中心、杂粮科技创新推广中心、杂粮产品文化展示中心和杂粮产品质检中心。去年,忻州市杂粮种植面积达到了.6万亩,总产达到68万吨。其中渗水地膜机械化穴播谷子技术,使项目区38万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到公斤左右,高产地块可达公斤以上,平均亩增产公斤左右,亩增收元以上,带动5.8万余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年来,我省积极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推进杂粮、干鲜果、草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专用玉米等8种特色优势产业。今年确定创建的首批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0个现代产业园涉及运城苹果、忻州杂粮、朔州雁门关草食畜、吕梁核桃、晋西北沙棘、长治太行有机小米等。目前,杂粮基地建设、杂粮主要品种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已具雏形。沁县、汾阳、广灵、神池、偏关等地的谷子基地,平鲁、左云、寿阳、和顺等地的荞麦基地,右玉、山阴、宁武等地的燕麦基地,岢岚、五寨等地的红芸豆基地,怀仁、大同等地的绿豆基地,左云、岚县、娄烦、五寨等地的马铃薯基地,忻府、定襄、原平、五寨等地的专用玉米(甜糯)基地,清徐、汾阳等地的酿造高粱基地等逐渐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杂粮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超过家,年加工量为全省杂粮总产的1/5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约为亿元。沁县沁州黄小米、广灵东方亮小米,汾阳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太谷明泉宝老陈醋、清徐水塔老陈醋、清徐东湖老陈醋、清徐紫林老陈醋、太原益源庆老陈醋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岢岚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芸豆出口示范基地,年均出口红芸豆达1万吨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升杂粮品质,我省致力于杂粮科技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目前谷子免间苗渗水地膜技术涵盖了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不仅实现了良种配良法,还实现了与农机农艺的有效结合,铺膜播种一次完成,效率大幅提高。晋谷21号因米质优良获得全国农博会金奖、银奖。小米深加工方面产业优势明显,以沁州黄小米为主要原料的谷之爱营养小米粉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小米加工的空白,获得了国家两项专利,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村党支部书记家的“杂粮版图”

“天这么热,快进家吃西瓜。”6月6日晌午,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逰邀村苏金虎家门口,脸色黝黑的苏金虎热情地邀请到。他刚刚从自家的甜瓜地里浇水回来,“要不是突然开始打雷下雨,还要干一会儿呢。”苏金虎边擦汗边和大家聊天。

苏金虎是逰邀村的党支部书记,现在种着多亩地,“有亩都是租种别人的。”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他忙解释。原来,忻府区为了鼓励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激发村民发展小杂粮产业的热情,推出了一项“支部书记示范田工程”,鼓励各村的党支部书记率先带头行动。于是,苏金虎毫不犹豫租下了亩地,开始规划自家的“杂粮版图”。

逰邀村素有种红薯的传统,村民家家种红薯,全村多人,种着1.1万亩红薯。苏金虎今年选的是抗旱、高产、口感好、品相好的“济薯26号”。除了红薯,他的多亩地里还种着甜瓜、高粱、谷子、甜糯玉米。他说再过半个月甜瓜就要熟了,肯定就要忙起来了。收获时节陆续来临,从甜瓜、糯玉米,再到红薯、谷子、高粱,也就是说,一直到深秋收完高粱,苏金虎才能歇一口气。虽然忙累,苏金虎却干劲十足,因为正是这些红红绿绿的农作物,给了他实实在在的收益,也给了他全家美好的生活。

苏金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租种的亩地每亩租金元总共7.7万元,栽红薯成本1.8万元,地膜0元,各种肥料1.25万元,浇地0元左右,耕地0元,机械起垄多元,工钱得1.8万元,还有后期拔草等活,各种花销算下来,种地成本得17万多元,毛收入大概能有40万元左右。“能有这收入,我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也能给大家领个路,我很满足。”苏金虎憨厚地说。

本报记者王秀娟文/图

记者手记

在苏金虎家的多亩地里,记者感受到了杂粮产业的独特魅力。忻州市农委主任宁云楼告诉记者,在一次展销会上,主办方让参会人员品尝全国各地的甜糯玉米,忻州的甜糯玉米因为皮薄、甜度高一炮走红。

品质优秀足以让人痴念一生。将优秀的品质加诸优秀的品牌就足以让小杂粮产业风生水起。诸如“岢岚——中国红芸豆之乡”“静乐——中国藜麦之乡”等称号,“雁门清高”“沁州黄”等深入人心的品牌,都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因此,狠抓规模化基地建设、集成化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打造品牌就成为小杂粮产业做大的必由之路。

杂粮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大同、忻州、朔州、吕梁等地,也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杂粮的深层营养机理和价值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被不断重新认识,杂粮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大家说

娄烦县农委主任康月明

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一套”系统(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怎么收、怎么卖),依托“二项”技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和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打造“三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四个”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品牌创建体系、产品销售体系),我县实现马铃薯产业全覆盖,促进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全县农民人均种植1亩以上马铃薯,建成3万亩马铃薯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1.5万亩马铃薯绿色产品生产基地,0亩马铃薯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年内“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马铃薯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0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增收元。

武乡县故县乡十里坡村梁玉青

我们一家子以种地为生,一年下来的收成可勉强维持生计。去年我们加入了武乡“名人”狗小的十里坡生态农产品产业合作社。以前我们爷仨种小米,产量虽然比现在高,但卖价低、销路也不广。加入十里坡生态农产品产业合作社以来,我种植了新品种,还学会了种植新技术,价格翻了好几倍。合作社还帮助联系销路,俺的小米以每斤高于市场价6毛卖了出去,去年收入达到2.5万多元,脱贫摘帽不成问题。今年我们改种晋谷21号,全部使用农家肥,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提高产量,根据去年的产量估算,今年的22亩地大约能产1万多斤优质小米。

左权县龙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忠

我们的合作社在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主要从事有机杂粮种植、加工,经济林开发、畜牧养殖、生物有机肥生产和销售。我们合作社瞄准市场制高点,把主打产品小杂粮定位为有机产品。合作社有机小米比市场普通小米的价格高,销路好。我们的辽州黄小米,米质发粘发软,口感极好,深受消费者青睐,还有莜面、荞面、豆类等特色产品,市场销路都非常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48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