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传奇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4707905.html

新华社太原6月18日电题:吕梁新传奇

新华社记者柴海亮、王飞航

吕梁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部《吕梁英雄传》,让全国人民对这片红色的土地有了更加真切的了解。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如今,吕梁精神鼓舞着这里的人民,与贫困决战,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续写新时代的传奇。

挪穷窝斩穷根“搬”来安居乐业新生活

地处吕梁山区深处的山西省岢岚县,山大沟深、坡陡地瘠。

“以前我住的是土房子,冬天四面透风,下雨时四处漏雨。吃水得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楼房。”在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区的新房内,62岁的贫困户曹六仁说。

曹六仁过去住在赵家洼村一条狭长的山沟里,生存条件极差,村民们概括有“三难三不通”:三难是上学难、看病难、娶亲难,三不通则是不通电话、不通动力电、不通网络。

拼版照片:上图为年6月22日拍摄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无人机照片);下图为5月20日拍摄的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区,部分赵家洼村村民居住在这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年9月22日,包括曹六仁在内的赵家洼村最后留守的6户村民“拎包入住”位于县城的移民新区。

在这个可以容纳2万多人的小区里,学校、幼儿园、医院、休闲小广场一应俱全。“房子大了舒服了,水龙头一拧开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盼了大半辈子,我们的好日子终于来了!”曹六仁兴奋地拉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

从赵家洼村搬迁而来的曹六仁走在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区的街道上(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我家在村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每年有元的租金。我最开心的是在县城里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每个月多元,比过去一年种地赚得都多!”曹六仁说。

整村搬出穷山沟,户户过上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变换生存空间,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搬迁户曹六仁在岢岚县一家玻璃棉厂的生产线上工作(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在广惠园移民新区向东约15公里的宋家沟移民新村,有一座名为“温俭居”的农家小院。小院主人、64岁的贫困户沈姚付过去住在岢岚县口子村,吃水要赶着毛驴去河里拉,一家人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土窑洞里,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年5月,沈姚付和老伴刘林桃从口子村搬到了宋家沟。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独门独院的新四合院,过起了他们原来“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的房屋。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看病、坐车都比以前方便了。沈姚付和老伴刘林桃开始寻思:搬出了穷窝窝,怎么干才能走上致富路?

美好生活,需要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来创造。看着村里来来往往的人群,沈姚付琢磨:摆摊卖凉粉,山药蛋一斤才几毛钱,做成粉坨子,一碗凉粉就卖5元钱。搬进新家不到1个月,沈姚付的凉粉摊就开张了。

沈姚付说,以前住在旧村,除了种地,真想不出还能干啥。如今,自己办了农家乐、摆摊卖凉粉,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沈姚付和老伴刘林桃在院子里打扫卫生(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荒山披绿人增收闯出“绿富同兴”新路径

多年以来,干旱少雨、多山少绿、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是吕梁山的严峻现实。“刨个坡坡儿、吃个窝窝儿”,是吕梁农民祖祖辈辈的生活写照。

“为了生活,山上能用的地大伙儿都用了,种上玉米、谷子,眼巴巴地等下雨,可一年下来,一亩地只能收元钱。”山西省大宁县曲峨镇白村的贫困户冯还堂说。

大宁县位于吕梁山南端,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生态脆弱是经济发展的桎梏。

如何破解深度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要求,大宁县抓住国家生态建设的利好政策,开创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之路——实施购买式造林,通过兴林增绿让群众增收脱贫。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的村民在造林合作社为沙棘苗除草(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什么是购买式造林?简单说就是由政府制订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回购。

大宁县规定,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左右的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

坐在山头眺望远处的黄河,68岁的冯还堂常有时来运转的感觉,爬满皱纹的黝黑脸膛上绽满笑意。

“以前为了生活,我下过煤窑,卖过豆腐,常年在外奔波还是受穷。”冯还堂说。为了供6个孩子上学,他早年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后来年纪大了,他不得不回到村里。一家人种地那点收入,勉强能填饱肚子,日子是越过越穷。年,经过精准识别等程序,冯还堂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白村成立造林合作社,鼓励冯还堂参加。两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冯还堂挣了多元。这让他感到很意外,干劲更足了,之后每年都能挣近2万元。

如今,荒山变绿林,大宁县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漫山遍野的生态经济林也成为当地贫困户的“绿色银行”。

拼版照片:上图为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普明镇附近绿化前的荒山(资料照片);下图为6月9日拍摄的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普明镇附近通过“购买式造林”绿化后的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阳摄)。新华社发

大宁县林业局局长冯晓明说,大宁县已成立37家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年共种植20多万亩经济林和生态林,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劳务收入超1.5万元。

过去,吕梁山区年输入黄河泥沙占山西省入黄泥沙的八成以上。青山带来了绿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吕梁山区每年入黄泥沙量至少减掉万吨。

仲夏时节,记者驱车穿行于吕梁山深处,车窗外的绿色绵延不绝。从荒山秃岭到一片林海茫茫,不断蔓延的绿色标注着吕梁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见证了更多像冯还堂那样的吕梁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的历史足迹。

“志智双扶”练内功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贫困群众精神疲沓。

吕梁山孕育了“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在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就得拿出当年吕梁人的那种英雄气魄,杀出一条血路、干出一番天地。

靠着一股子闯劲,43岁贫困户许艳平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从一名围着灶头、孩子、老公转的“三转婆姨”转变为一个带动多名农村妇女就业的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

许艳平生在山西省临县招贤镇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里,家中姐妹六人,她排行老五,家庭的窘境让她11岁便辍学回家开始务农干家务。

为了生活,她卖过水果、做过保洁,打过数不清的零工,还是入不敷出,后来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然而,她的命运在年发生了转机。这一年,许艳平参加了吕梁市开展的“吕梁山护工”培训。

学员在山西汾阳吕梁山高级护工培训基地学习病患陪护知识(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一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十天的实操训练后,许艳平在太原一户人家当了月嫂,拿到第一份工资的那一刻,她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

“我当时高兴坏了,以前做保洁,一个月才元,现在一下挣了原来的两倍,心里真是高兴得没法形容。”许艳平说。

很快,她从一名月工资元的普通月嫂成长为月工资多元的“金牌月嫂”,月工资最高时过万元。

年5月,许艳平把自己做月嫂积攒下来的10余万元拿出来,成立了家政公司。公司成立两年来,有多人在她的带动下从事月嫂、育婴、家政等工作,走上了致富之路。

谈起今后的打算,许艳平自信满满,她说:“下一步要带领更多的姐妹加入到家政服务行业中来,帮助她们彻底摘掉贫穷的帽子。”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精准扶贫带来了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吕梁山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通过系统的家政技能培训,走出大山,在北京、太原等地找到了工作,“吕梁山护工”已成为扶志扶智的“金字招牌”。

“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欢送仪式”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世纪广场举行(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仅在吕梁市,目前已有2.1万多户贫困户通过“吕梁山护工”劳务输出,实现增收脱贫。

今年2月底,包括大宁县、临县在内的13个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全部脱贫摘帽,山西吕梁山特困区第一次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吕梁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脱贫答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33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