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正门为什么有5个门洞?可能有人会说,这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即九五之尊,所以要5个门洞。这样说,也没有错。门洞的数量确实代表身份等级,中间最大的门只能皇帝走,两边稍矮一点的仅限皇亲国戚,最小的就是三品以上大臣走的城门。
然而,像故宫正门这样有5个门洞的城门,历史上可不多见。在唐代以前,大多数正门都只有3个门。直到北宋,这5个门洞才成为皇室标配。在北宋东京汴梁城的宫城里有个宣德门,最早只有两个门,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重修汴梁城时,将它扩建成3个门洞。多年后的宋徽宗时期,搜刮民脂民膏,大肆修建皇宫,负责整个工程的大奸臣蔡京拿出《礼记》“天子五门”的记载,硬是把正门扩建成5个门洞。就这样,5个门洞的标配一直延续下来。
一、从宋朝都城汴梁城的地形地貌介绍引入出观点:古代城池都有哪些开头?
提到汴梁城,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它真如《东京梦华录》所描写那样么?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气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可惜随着金兵攻陷东京时,泥马渡康王,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游苑画阁,宝马雕车的汴梁城被金兵毁灭殆尽,仅留下祐国寺塔、繁塔矗立当空,诉说千年的悲哀。
那么,当时繁盛的汴梁城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都城规模:整个汴梁城属于方形都城。主要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其中,皇宫规模并不大,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第二道内城则是皇宫规模的41倍,南北长2米,东西宽米。最外面的新城,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外城是内城的3.5倍,是皇宫的倍。
为什么皇宫的规模这么小呢?原因有两个,一来,皇城所在区域,原本是民众聚集区,一旦大规模扩建皇宫,自然要大量拆迁民宅,北宋中前期的当政者体恤民情,不忍骚扰,就一直保留着如何的规模,直到宋徽宗时期。
街道规划:汴梁城街道,主要呈十字形交叉,南北向道路共有18条,东西方向有11条,主干道有一条,它位于皇城中轴线上,宽40米,从南到北依次是南熏门里大街、御街、龙津桥,进入朱雀门、天街、州桥,到达宣德门(皇宫的南门,由此进入皇宫)。次干道有4条,它们与众多更小的街道加上5条斜街,共同把全城的街坊分隔成每坊长米,宽米。
汴城景观:汴梁城历来有汴京八景之说,即:金池过雨,大河涛声,州桥明月,相国霜钟,铁塔行云,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繁台春风。除此之外,还有汴梁城八胜风光:金梁晓月,资圣熏风,夷山夕照,牧苑新晴,艮岳春云,吹台盛景,百岗冬霜,宣台瑞明。
整体来看,汴梁城建址考究,全城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参考《周礼·考工记》王城图的基本原则,采取大街小巷的规划方式,大街两侧商铺林立,商业种类繁多。
看汴梁城城址复原图,不难看出,它严格按照周王城图的方形规划修建。这种形式不是个例,而我国古代城池的主流形制。
二、受《周王城图》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城池修建都钟爱方形
古代城池建成方形,追宗溯源,还要回到战国时期流传的周王城图。这张图总结了史前及先秦很多城池的经验才归纳而成。尤其是《考工记》补入《周礼》之后,周王城图就成了城池修建的政治正确。
最早有龙山文化时期的藤花落古城,整个平面图就呈圆角方形;郑州商城遗址,西周城,东周城,都是方形……
洛阳东周王城方圆15里。全城大体上是方形,四面各有3个城门,东门又称为九鼎门,传说,周成王迁九鼎从此门入城。东周王城的落成,也表明我国在久远的年前,就已经形成这种“前朝后市”的设计形制。
不仅都城如此,全国各地各个朝代的城池,也多采用方形或略长一点的方形作为建城的主要标准。像岚县县城、太谷县城、平遥县城、韩城县城等。
三、除了主形主流城池,还有3种特殊形状的城池
1、沿江河修建不规则城池
除了修建方形城池,古人最主要的修建方式就是临水筑城。因为,城池是人口集中地所在,对水的需求极大,选址一定要监近水源。像南京旧城,是临江而建;镇江旧城是北临长江,西靠莲河;九江旧城是南临南门湖,城西南有甘棠湖,正北、西北濒临长江……
当然,因为它们依水而建,其形状因水源影响呈现各种不同形状,不能一概而论。
可能有朋友会提出疑问,历史上曾有无数次引水灌城的先例,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选择依水而建?这是因为,选择有水的地方作为城池,利大于弊。城中百姓的生活生产用水,防护用水(护城河),交通用水,卫生用水等等,都离不开江河带来的便利。
不仅我国古代城池要依水而建,即使世界文明摇篮的中亚细亚地区,亦是如此,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湖沼与河流交错,最后随着冰河的后退,使这一地区慢慢干涸了,当地的先民们也不得不逃离这片土地,寻找水源丰富的新家园。
在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这样一个见闻:伊犁城没有依水源建城,结果,人们都要出城到河里汲水。后来在修建乌鲁木齐城时,借鉴伊犁没有水的情况,选择地形开通河道,让城池靠近水源,一下子解决了吃水,用水的问题。纪晓岚为此还写下一首诗:
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
2、全国唯一圆形城池——桐城
接下来,我们聊一种特殊形状的城池——圆形。正如前文所说,大多城池都是方形的,桐城怎么就变成圆形呢?
桐城之所以建成圆形,主要因为它的地形地貌所决定。它是一座圆形城,在城内最外一圈有贴城街。全城道路都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短路。引来的河水,也是弯弯曲曲。
提起桐城,明清之际,大量世家大族迁于此地,尊儒重教之风盛行,据《桐城耆旧传》记载:
“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桐城学派的姚鼐、方苞等人。我们在中学课本还学过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读来朗朗上口,用传神的人物刻画手法,塑造了左光斗这一动人形象。桐城的文化传承可见一斑。
虽然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椭圆形城池,但是像桐城这般正圆形的城池,只此一家。
3、因地制宜的其他城池
虽然说,按王城制度沿袭下来,理应都建成方形,但是,由于地理风物的不同,各地仍然会出现很多不同形状的城池。
它们大多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在建城时进行权变。
方形折角城:在河北的正定府城,就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本来整整齐齐,但却在城东南角做一个90度内角。
四角圆角城:归德府城,原本也是正方形的城池,只是将四角都做成了圆弧状。
一面曲折形:河南渑池县城基本为方形城,但南面城墙由于受到地形限制,不得不做成弯曲式。
以上这些,都是因山势,水势以及地势等因素,而相应灵活变化而建的城池。
总结
总体来看,我国城池的形制选择,主要以《考工记》里的王城图为参考,多建成方形,尤其是都城建设,无一例外。然而,到了地方城池建设,就没有这么严苛了,不仅出现了像沿江河修建不规则城池这样的情况,还有桐城这样完全正圆形的城池。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形形色色不规则的变形城池,比如,方形折角城,圆角城,一面曲折城等等。
这些城池的形制,不仅对了解我国古代城池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即使对现代城市建设、规划,也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