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10文学是时代的文学,世情之变导致文学之变。然而时代的变化,并不直接作用于文学。一个时代的变化,往往最先表现在地域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方面,进而导致社会形态、价值标准等一系列意识层面的变化。清代山西诗歌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学,其产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与地域文化、时代环境以及清代以前诗歌发展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得以发生、发展的文化地基和文化土壤。本章主要就山西人文地理特征与清代山西诗歌的发展背景进行介绍,在具体的阐述中分为三个章节。
分别是山西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清代山西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以及山西清代之前的诗歌发展概况。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华北平原以西。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省相邻;西面、南面隔吕梁山、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古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山西疆域轮廓大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西宽约公里,南北长约公里。因位于太行山之西,故称山西,旧时也称“山右”。山西曾是华夏民族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重要,区位条件优越。境内被高山大川阻隔,素有“表里山河,四塞之区”之称。
全省平地少,山地多,呈现出“八分山丘两分田”的地理特点,其中主要的山地包括吕梁山、太行山、管涔山、太岳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和云中山等八大山系。山地之间存有众多河流,主要有汾河、泌河、涑水河、滹沱河、桑干河、漳河等。黄河为省界河,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汾河纵贯省内中部,是山西的“母亲河”。山河阻隔的中间形成一些断陷盆地,自南向北,依次是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潞安(上党)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和大同盆地。
这些地区历来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盆地、山系相间等原因,加之地理区域间的差异,山西在地理上天然形成了晋北、晋中、晋东南、晋南四大自然地理单元。晋北位于省城太原以北,主要包括忻州、朔州、大同三市。此地气候寒冷风沙多,农谚有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理上属高寒地区,气候不宜农业,加之土地贫瘠,生产艰难。“土质干燥,气候较寒,山田高耸,无川流灌溉,所凭借者雨泽耳,故晴雨稍有失时,便成灾歉。”12晋中位于今天兴县、岚县、忻州、定襄、五台一线的以南地区,包括太原、阳泉、吕梁、晋中四市。此地位于汾河谷地,气候较为温暖,土壤肥沃,风物繁华,自古就是繁富之区。
因为距省城较近,既得近水楼台之利,又为统治之重区。自赵襄子治晋阳后,晋阳在历史上曾数次为都,为晋中积淀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晋南古称河东。河东之名在历史上所指并不固定,广义上指山西,主要是在唐代以后。顾炎武《日知录》有言:“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徽甸之所近而言之也。”13狭义上指今运城与临汾两地。此地是山西经济富庶之区,也是历来人文荟粹之地。汾河、涑水流经该域,使其成为山西较大的一块平原地区。
四周有吕梁山、中条山、太岳山等围绕其中,境内气候温和,具有温暖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晋东南属半湿润地区,位处太行山西麓,主要包括长治和晋城两地。境内主要以山地为主,灌溉不易,事农较为艰难。因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平齐,故称“上党”。山西自然环境南北不同,晋中、晋南较为优越。晋东南多山,自然环境次于晋中晋南,优于晋北。晋北土地贫瘠,自然环境尤为恶劣。地域文化是一个魅态的时空存在,它的形成不仅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与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有关。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晋南地处黄河,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唐叔虞在山西,改国号为晋。春秋时期,山西境内有晋国、耿国、虞国、魏国和霍国等诸侯国,其中晋国势力最大,为黄河流域的最强大的国家,领有境内大部分土地,山西因此简称“晋”。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山西因此也被称为“三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山西政治地位下降,但是晋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还是比较发达的。东汉魏晋时匈奴、鲜卑等族迁入山西。
西晋末年,匈奴后裔刘渊乘朝廷内乱之际在山西起兵建汉(后改为前赵)。年鲜卑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隋唐统一全国后,建都长安,但山西仍然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政治中心”。14唐朝认为山西是“龙兴”之地,把太原定为北都。“山西继两晋南北朝之后再次对全国历史发生很大的影响,是在唐末五代时期。”15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均是沙陀人,他们以山西太原为根据地南下建立割据政权。
年刘崇在契丹支持之下,于太原建立北汉政权。此期山西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北宋统一以后,山西的政治中心地位逐渐衰落。靖康之乱金兵入侵后,北方经济遭到大面积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的程度比其它地方相对较少。后经金世宗和金章宗的治理,山西经济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平阳一路,地狭人稠”(山西西南部在金时称平阳路)的现象。16元朝建立后,山西政区名称正式确立,在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
在金元战乱严重之时,山西因山河之故相对安稳,成为当时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明初朱元璋设山西行省,山西因人口稠密,洪武年间曾大规模移民,充实战乱造成的荒芜之地。明清时期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时代,山西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下降。但在工商业方面,晋商崛起对全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纵观山西发展历史,当王朝处于大一统时期,地位相对下降。在王朝变换,战争频发之际,山西地位则上升。在很多时候,它更多是一个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