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脱贫故事晒幸福账单专栏澎湃在线

                            

刘润军:养羊让我的生活喜气洋洋

刘润军与他的羊群

讲述者:刘润军(岚县界河口镇楼坊坪村贫困户)

记录人:王卫斌

俗话说,穷不过三代。意在告诉人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决心,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摆脱困境。尽管家境不幸造成我陷入深度贫困,但不服输的性格使我始终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困难处境,因为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在几年内就成功摆脱深度贫困。如果要问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还要感谢我的那些宝贝羊,是这些羊宝宝让我的生活变得喜洋洋和亮堂堂。

我是刘润军,今年43岁,是岚县界河口镇楼坊坪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父亲去世过早,母亲早年改嫁,自己年幼,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不幸的经历也磨炼了我永不服输的性格,我告诉自己,人穷但志不能穷,我做梦都在想着如何摆脱贫困,从没有停下摆脱贫困的想法,一直在思考脱贫增收的办法。我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选定了走发展养羊产业的致富之路。但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资金短缺问题首先成了我发展养羊产业遇到的“拦路虎”。

人们常说,一分钱逼倒英雄汉。对于我们贫困户来说,资金困难就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养羊首先要选购优质羊品种,形成一定养殖规模,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但自己手头又没钱。历经磨难但最终都走过来的人生经历,让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专门跑了几趟县畜牧局了解养羊市场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后,决定贷款10万元购买绒山羊。年春,我多次到镇政府和镇信用社咨询,抓住县农综办驻村帮扶村民脱贫发展的机遇,依托镇政府和县农综办的牵线搭桥,顺利获得了10万元的低息贷款。我利用贷款购买了只绒山羊,修建了羊圈,看到自己羊圈里可爱的羊群,我心里万分感慨,情不自禁地说,还是党的惠民政策好呀,为咱老百姓考虑得很周道。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养羊的资金问题解决后,我满以为这下可以靠养羊发财了,没想到更难的问题还在后面。养羊最怕的是群灾群病,只有攻克群羊管理、疫病防治的难题,才能使羊健康生长,为脱贫增收奠定基础。为了攻克疫病的问题,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除了自己在日常喂养和放羊过程中摸索经验外,还多次到县畜牧局、岚城兽医站请教。界河口镇政府每次邀请养殖专家到村授课,我几乎场场不误,而且还现场向专家提问请教,探讨有关问题。我白天带着干粮外出放羊,日落时回家吃饭后,晚上挑灯夜读,学习养羊知识。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我初步发现了羊群的生活规律,积累了一些养殖经验。现在对于一些普通的羊病,我可以自己动手配药医治。

上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积累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羊“经”。科学的养殖方法,减少了由于羊的伤病造成的非正常减员,我的羊群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只扩大到现在存栏只,连续几年每年新增羊50多只,每年可以出售几十只。看着存栏的羊群,我对未来生活前景充满希望,我常想,这些山羊就是我摆脱穷日子的宝贝。新生的52只羔羊,长大后上市,除去防疫、饲养等费用,收入至少二万多元。我依靠养羊已经向镇信用社偿还了贷款六万元,今后的日子肯定会更好。

捞到养羊的第一桶金后,我觉得楼坊坪村自然条件好无污染,大农业纯绿色,羊肉品质鲜嫩,应该把这种羊肉品牌优势打出去,把养羊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受益,帮助大家共同致富。我主动向村党支部提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村党支部的大力扶持。我给驻村帮扶工作队汇报后,驻村帮扶单位县农综办也完全同意和支持。我利用闲暇时间,对有养羊意愿的农户进行宣传,帮助他们购买优种羊,尽我所能把我积累和所学的养羊知识,传授给群众。目前,我们楼坊坪村养羊户已经发展到50户,超过全村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年存栏只羊。养羊不仅让我自己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了我们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坚信,随着养羊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喜气洋洋和亮亮堂堂。

胡俊娥:脱贫不掉队养牛奔小康

图为胡俊娥喂牛喝水。梁英杰高淑芳摄

讲述人:胡俊娥(离石区吴城镇下三交村贫困户)

记录人:实习记者梁英杰

通讯员:高淑芳

“现在政策确实好,我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养殖业,财富是靠勤劳的双手积累起来的,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可以脱贫致富奔小康。”——胡俊娥

每天早晨6点多,天还未全亮,我就要打开牛棚,给自己养殖的肉牛添草喂料。十多年前的我还在发愁给丈夫看病,给孩子凑学费,去哪借钱,想不到如今我会成为有名的养牛专业户。

我叫胡俊娥,是吴城镇下三交村村民,今年58岁了。前些年为了给丈夫看病到处借钱,我自己一个人还要拉扯三个儿子,欠了不少债。丈夫去世后,感觉天要塌了,那么多债务这可如何是好。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天天长大,大儿子还有点残疾,所有的压力都压在我的肩上,喘不上气。正当我心急如焚,精准扶贫政策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吴城镇,把精准扶贫的阳光洒进了我家,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年把我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干部为我讲解政策,在他们的鼓励下,我下定决心把养牛的营生再干起来。

有了信心和决心,就不怕脱贫路上的艰辛。说干就干,我还是从养牛入手,以前没有很多精力去精心养牛,效果一直不太好。现在依靠党的好政策,我决心要把养牛这个项目搞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了掌握养殖技术,我除了向妹妹、妹夫学之外,还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养殖知识,不懂就向书本学、请同行教,潜心钻研。自己努力克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这些问题缺陷,勤奋刻苦,通过不断地摸索,慢慢地掌握了养殖牛的看家本领。现在一共养大、小11头牛,得心应手。接牛犊、给牛棚消毒……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但是我心里头非常开心。

脱贫关键要靠自己,不好好地干是不可能脱贫致富的!通过我坚持不懈独自养牛8年的艰辛历程,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清了贷款,大儿子今年还给我带回了对象,二儿子已经娶了媳妇,小儿子今年也即将大学毕业,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我相信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越过越红火。

黄振胜:国家帮我脱贫我为国家解忧

黄振胜在地里劳作。王洋摄

讲述人:黄振胜(石楼县义牒镇褚家峪村脱贫户)

记录人:本报记者王洋

我叫黄振胜,今年58岁,是石楼县义牒镇褚家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底我脱贫了。想起自己前几年家里过的苦日子心里就觉得酸。自己没啥本事,也没什么手艺,出去打工也不知道干什么是好,只会干苦力种地。

前几年种地收成不好,大旱的那几年除了能填饱肚子也剩不下什么了,更别提卖粮赚钱了。那会家里人口多开销大,再加上我的老母亲常年患有慢性病,还得经常吃药。这种苦日子就这么熬了多好年。年我被识别为贫困户,村支书、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经常到我家和我拉家常,给我讲解国家扶贫政策。别人帮你推着你往前走,你非要原地踏步走,那谁还能帮得了你呢?干部们支持我,给我信心,我没啥理由不努力啊!

经过干部们的帮扶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自己每年种十几亩谷子、二十几亩玉米、十几亩高粱,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三万到四万块钱。

除了种地以外,我还加入了村里三个专业合作社。第一个是造林合作社,只要我勤恳,肯干活,每年合作社还能给我分红多块钱;第二个是养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利用贫困户无息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也可以给我分块钱;第三个是村集体经济农机合作社,一年下来给我分红元,这样一年我就能多赚多元。虽然分的不多,但是我也很满足了。

我老母亲是我一直最担心的,今年93的高龄了,常年患有慢性病,一年光吃药就花费多块钱,看病住院那就更贵了。我挣得多块钱,连看病都不够,那会也是到处和亲戚朋友借钱给母亲看病。年我被识别成为贫困户后,村里给我们入了医保,按照医保的政策,我母亲吃的这些药和住院看病的钱,医保可以报销多,自己才出了多块钱,这才把我母亲吃药看病的钱解决了。

我不仅享受的合作社分红、医疗政策,年因为家里窑洞破烂不堪,住的人又多,存在安全隐患,当时国家有对贫困户安全住房的移民政策,我就按人口报了移民搬迁。报上以后很快就在石楼县西河湾移民小区分下了房子。我二儿子娶媳妇的时候,这个房子就派上大用场了,特别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我又多了一个家。

我现在也在村里挣上工资了,一个月差不多元,一年下来也有多元的收入了。村里有什么事情和需要我协助帮忙的,我都会积极配合。不仅如此,我还是村里的网格员,村里老百姓有什么矛盾纠纷的我也会劝说解决。村里的一些动态信息、基础信息我会随时向上级汇报。在村里串门的时候我也会给村里的人们宣传法制和治安防范方面的知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国家帮我脱贫,我为国家解忧嘛!

以前的日子是将就过,现在的日子是精细过。现在国家政策也好,各方面的扶贫资金扶持也不少,我的生活条件也大幅度提高了,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七旬老人养乌鸡致富有钱“图”

图为李爱利在自家院子里喂鸡。记者李雅萍摄

讲述人:李爱利(临县三交镇东王家沟村人)

记录人:本报记者李雅萍

我是临县三交镇东王家沟村李爱利,今年72岁了。人老了病就多了,老伴王文德患有心梗,我自己患有脑梗、帕金森,子女们都是打工的,都要供孩子们上学,也就是自己刚能顾了自己。以前,我们老两口主要生活来源就是养老金,也就是多块钱吧,再没有其他收入了。本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交代了,靠着政府的接济凑合过日子,没想到竟然在古稀之年迎来一次“创业”的新机会。

这两年,我见了人都会这么说,我创业了。虽然就是养了百十来只乌鸡,但是这收入可不小呢。年,在县委和镇党委的带领下,我们村里的能干后生王三国在外创办企业赚了钱,回到家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那年6月,三国自己掏钱买回鸡苗,村主任饲养了一个多月后发放给村民。三国说,不仅免费给村民鸡苗,还负责收购鸡蛋,什么心也不用操。我寻思着,70岁的人了,又有病,其它的也干不了,就试着在自己家院子里养鸡,也不算太辛苦。其实当初也没想着赚钱,就想着至少自己能吃点儿鸡蛋,补充点营养,还能得个零花钱,买点面、买点油,手头稍微宽裕点。没想到,这些小东西给我带来的可不仅仅是鸡蛋,而是崭新的票子。我养了30只,10只公鸡,20只母鸡(中途死了两只,剩下18只)。11月开始下蛋,到年11月正好一年,一年毛收入元。今天收入80元,明天收入元,每收入一笔,我都在纸上画一笔,看着那个数字越来越大,摸摸腰包越来越鼓,我和老伴真是打心眼里高兴,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好事。年前我又加养了多只鸡,有一部分已经开始下蛋了,现在有30只蛋鸡,剩下的全部都是小鸡,估计到5月份,蛋鸡就全部能下蛋了。我还没有预计能赚多少钱,但有去年收入做依据,20只蛋鸡就收入那么多,只收入是多少?想想做梦也能笑出声儿。

全凭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吸引能人回村创业好。现在我和老伴有事做、有钱赚,身体也好了不少呢!我们寻思着,能长命百岁就好了,能亲眼看着这日子越过越好。

李改珍: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党的好政策

讲述人:李改珍(交城县夏家营镇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记录人:任红生

我叫李改珍,是交城县夏家营镇王村的一名贫困户。我的爱人早些年因蔬菜大棚坍塌不幸离世,留下了三个小孩,家庭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我这个女人身上。重担压得我每天过得就像陀螺一样旋转。

为了孩子,我心想,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撑起这个家。我每天起早贪黑,供养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上学,还得忙农活打零工,挣钱养家,我从不怨天尤人,也不觉得苦累,但是微薄的收入还是让我过得入不敷出。

当我为撑起这个家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党的精准扶贫“春风”吹进了交城县夏家营镇,也吹暖了我的家。年,我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早日摆脱困境,我就想着如何能够利用好政府的帮扶政策、资金脱贫致富。

村里鼓励村民发展种植业,我就想试一试,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搞起了梨树种植!年11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租下了2亩果园,种了多棵梨树。为提高栽种技术及拓宽致富思维,我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种养技术培训。

那时候,我才40多岁,有的是体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翻土松土、浇水施肥、修枝整形……我管理起雪梨来一点也不含糊。虽然繁重的农事让我每天都很忙碌,但想到政府这么好的政策能助力我增收,即使再辛苦也要把梨树种下。

3年后,家里的多棵梨树逐渐开始挂果了,一家人别提有多兴奋。记得第一次摘了一篮子雪梨就匆匆拿回家与家人分享了,那大概是我吃过最好最甜的雪梨了。雪梨挂果的第一年,我家的雪梨就卖出了近两千块钱。

起初,雪梨的市场价只有1元多一斤,而且还要自己运到县城售卖,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多少钱。但是,我们村土质好,种出来的梨水分大、特别甜,价格要略高于别的梨,每年我们家雪梨还没开始采摘就已经被预订出去很多了。

如今,乘着脱贫致富的春风,当年种下的多棵梨树已经成了我们全家人致富的“福果”,每年可以为家里增收好几千元。

不仅如此,子女上学全免费还有补助,还享受着小额贷款的分红,输个液打个针也不用花钱,感谢党,感谢政府。

通过享受政府扶贫政策,我们全家的生活有了笑声,有了希望,党和政府对我家的帮扶,使我们倍感温暖。

年,我大女儿大学毕业,应聘到省城一家企业工作,二女儿正在上大学,去年小儿子也考入了省外的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孩子工作的工作,上大学的上大学,省心多了。今春,我又在附近厂子里找了一份工作,实现了打工种梨“两不误”。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逢人就说,这一切都是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知道,政策再好还得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靠政策的同时,更需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真是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心情也越来越好。

来源:吕梁日报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7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