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
朔州,位于华夏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连结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口,地貌概括整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较高,中心是桑乾河域冲积平原,相对较低,属温带陆地性季习俗候。
史册沿革:
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迹证实,早在旧石器期间晚期,就有人类繁殖。
春秋之前,为少量民族北狄所居。
战国时,纳入赵国的疆土。
秦时置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县)。
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县)、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统领。
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群众避难,大部份县取销。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拔猗卢。
北魏时属畿内陆,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北齐天保六年(年),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废总管府,改成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年),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年),改成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年),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
五代时,在唐明宗诞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年),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辽时,朔州为顺义师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
元隶山西道大同路。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
清沿明制。雍正三年(年)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中华民国元年(年)蒲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道撤,直隶山西省。抗日战役时,以同蒲路为界,路西归晋绥边境,路东归晋察冀边境。
中华群众共和国设置后,先隶察哈尔省。
年,划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
保守文明:
垒旺火
垒旺火是朔州的保守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含义。朔州区域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天井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安好,恭喜献岁繁荣之意。内部放柴,外观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骡驮轿
“骡驮轿”的花轿装扮其图案皆具备喜庆吉和谐成双成对的道理,如双凤凰、双胡蝶、双蝙蝠高低扭转,两两相对构成,含有配头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
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是融跳舞、戏曲、技击即是一体的归纳性民间艺术形状,初期在广场、陌头扮演。个中以跳舞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若是在节庆和祝寿等风气事象中扮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玄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走西口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从前由山洋人包办做生意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区域。“杀虎口”照样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做生意的重大商道。
忻州市:
忻州市,山西省地级市,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交界,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接连,忻州市占有释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崇拜第一关”的雁门关等著名旅行景点。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挣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怅惘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建置沿革
新石器期间忻州就有人类行动。
忻州区域春秋时大部份属晋地。
战国属赵。
秦汉属太原、雁门、太对等郡。
东汉建安二十年(年)于九原县置新兴郡。
三国魏时雁门郡治自今朔州市境徙广武县,故治在今代县境。
西晋元康中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
南北朝期间,北魏初年于肆卢县置肆卢郡。北齐废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广安、广宁、神武、齐、吐京诸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改廓州为北显州。北周废繁峙、安祥2郡及北显州。大象元年(年)肆州治徙今代县境。
隋开皇元年(年)复置新兴郡。
唐武德元年(年)改新兴郡为忻州,改雁门郡为代州,建都督府。
五代,后唐改武州为毅州,后废。北汉至今繁峙县境置宝兴军,乾佑五年(年)至今宁武县境置宁化军和固军。后周显德元年(年)于雁门县置静塞军,故治在今代县境,寻废。
北宋废宁化军和宝兴军。安祥兴国四年(年)废固军。安祥兴国五年(年)于岚谷县复置岢岚军,于宁化县复置宁化军。安祥兴国六年(年)至今静乐县境置静乐军。
辽重熙九年(年)复至今五寨县境置武州,至今偏关县境置宁边州。
宋熙宁三年(年)废宪州,熙宁十年(年)复置。政和五年(年)改宪州为汾源郡。
金天会六年(年)于雁门县置震武军,后废。天德三年(年)改汾源郡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年)岢岚军、保德军、火山军、宁化军均升为州。
元太祖十四年(年)升崞县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元太祖十六年(年)废岢岚州,并宁化州入管州。元至元二年(年)睟州废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年)宁边州废入武州。
明洪武二年(年)废武州,改崞、代、坚、台4州为崞、代、繁峙、五台4县,三年改管州为静乐县,七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成化二十三年(年)于代州置雁门道。嘉靖中年改雁门道为雁平道,明末废。
清康熙十年(年)复置雁平道。雍正二年(年)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清末废雁平道。
中华中华民国初年废州。属雁门道,后离别属山西第一、第二专员公署。
年置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等9县。年将原兴县专区所属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岚县等8县划入忻县专区。岁终,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兼并为晋北专区。年复设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原晋北专区所属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复原年属晋北专区时取销的忻县、定襄、代县、岚县(驻东村)、岢岚、神池等6县;取销忻定县。忻县专区辖16县。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区域,区域驻忻县。年将兴县、岚县划归吕梁区域,忻县区域辖14县。
年,忻县区域改成忻州区域,忻县改成忻州市,区域行署驻忻州市。年,原平县改成原平市。忻州区域辖代县、繁峙、五台、定襄、静乐、岢岚、保德、五寨、河曲、偏关、神池、宁武12县,代管忻州、原平2市。
年,经国务院容许取销忻州区域和县级忻州市,设马上级忻州市。
景致古迹:
五台山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境内,西南距省城太原市公里,位列华夏释教四台甫山之首,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西岳、四川峨嵋山、共称“华夏释教四台甫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圃、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全国五大释教圣地。五台山地方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最低处海拔仅米,最高处海拔达.1米,为华北最岑岭,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雄旷,峰岭交叉,伸直壮观,大天然为其培养了很多特殊的景观。
雁门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别名西陉关,以“险”著称。“九塞崇拜第一关”雄关地势凶险,高居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紧要中部通道之一。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大关口,雁门山,古称勾注山。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扭转片刻,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此间”的说法。
好文章也许不点赞,确定要分享给伙伴圈!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