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蔚汾记忆吕梁我们的太空

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基本完成本部主体建设,已初步具备航天发射能力之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启动航天测控网络的配套布设工作。经过数轮勘测,中心某点号的选址被确定在山西省吕梁地区,中心第一批航天测控人的艰辛创业发展史自此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山西境内山脉纵横,素有“表里山河”之称,该点号所在的二十里铺村便是这种地形的典范:数条山脉在此间交错纵横,隔绝出一条略微平整的狭长地带,一条蜿蜒穿行的小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于是便有了三三两两散布于河两侧的村庄,为这片由铁青和土黄作为主色调所渲染出的大地带来了几分生气与喧嚣。

这条为大地带来生气的河流名为蔚汾河,发源于岚县的野鸡山,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宽不过两米,深不及二尺的模样,两旁干枯的河床上生长了稀疏、低矮的野草。因此,经常能够看到端着烟袋锅、背着放羊铲的老乡,驱赶着羊群在其间出没。不时地,也会有或挑、或抬、又或是拎着水桶来河边取水的身影,这些身影中当然也包含了中心的工作人员。

点号全景图

从河里取回来的水是不能够直接饮用的,还需要撒上一把明矾,然后再静置一段时间。这样水便会分为三层:上层是草梗和羊粪蛋,底层是黄色的泥沙,中间才是能够饮用的清水。如若赶上干旱的年头,河水几近于枯竭,便得沿河向上游寻找尚有积水的水坑,有时需要走出十几里路才能取到水。到了冬天,河水上冻,取水就更成了一件极为消耗体力的工作。需得男女老少齐上阵,铁镐、铁锹共飞舞,才能刨到能够满足单位日常工作、生活所必需用水量的冰块。直到年,一口深度超过米的深水井在蔚汾河北岸被开凿了出来,点号人才终于告别了这段“用水难”的日子。

冬天刨冰取水资料图枯水期蔚汾河

当然,蔚汾河也并不一直都是枯水的状态,当遇上暴雨天气,它也会向你展露出另外一幅容貌。年7月,吕梁地区发生特大暴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原来干枯裸露的河床,便被汹涌翻滚的黄色波涛所吞噬,不时还能看到树枝、碎石在水中打旋、翻腾。点号的后面有一个小山丘,由于当地老乡素来有砍树烧柴的习惯,原本就植被稀少的山头,基本处于斑秃的状态,在这样密集的降水下,很快就爆发了山洪。水流夹杂着石头、泥沙,从山上倾泻而下,径直向着蔚汾河的方向奔涌而去,还把正处于它前进路上的几堆点号用于基建的木材一块儿裹挟走了。刘保家和董琦珍这两名女同志,是第一时间发现这个情况的人,她们在大声呼喊向其余人员传达了报警和请求支援的信号后,便想要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趁着水流稍有减缓的时机蹚到对面,对剩余的木材采取保护措施。却不想,刚跨入水中没几步,就又有一股洪水从后山冲了下来,她们两个瞬间就被浪头推倒。所幸的是,她们之前的呼喊发挥了作用,及时赶来的王天海和梁占国将她们救了下来。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年的盛夏,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复杂的检测、调试程序让中心所有技术人员都陷入了空前的忙碌,点号人当然也不能例外。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在发射测试进入关键环节的时候,一场特大暴雨不期而至。这时,蔚汾河又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它性格中残酷暴烈的一面,汹涌肆虐的洪水将河床淹没之后还不知足,竟然又把河岸吞噬了几米。于是,原本立在河岸边,用来架设通信线缆的线杆就被冲到了洪水中。线杆在洪水中并没有坚持多久,就带着一截断掉的线缆消失在了浑浊的河水中。

通信线缆被洪水冲断了!这个消息让整个点号都陷入了焦虑。经过一个短暂的会议研究,点号党委书记赵富群和技术处处长薛全友,带着抢修小组飞奔到了蔚汾河边。现实的情况,比预想中的还要糟糕很多,几名特意挑选出来的水性不错的技术人员在跳入水中之后,连身子都站不直,更别提抢修电缆了。一看这种情况,赵富群眼都急红了,当即让人回单位搬救兵。增援的人马还没停稳步子,赵书记就大喊了一声:“大家跟着我一起跳到河里,用人墙把河水拦住!”说完,就率先跳了下去。书记都带头了,大家自然都没什么话说,只一会儿,一堵靠人的身体组成的拦洪坝就出现在了蔚汾河中。经过连续一个昼夜的奋战,被冲断的通信线缆终于被重新接通,“风云一号”也终于如期踏上了她的太空之旅。

勘点照片资料图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航天测控设备已经经历了数次的更新换代,该点号也在数次调整中辗转搬离了吕梁地区。但在点号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发生在蔚汾河畔的故事已然占去了四十多年,早已如同一个个音符刻印在吕梁的山石之上,同时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名航天测控人的记忆中。如同星火一般,只要思念的风一吹过,便会迅速燃起追忆的火焰,将内心的激情烧得火热。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张伟

编辑

裴津媛、王艳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1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