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吕梁就联想到了革命老区,联想到革命题材的故事,例如《吕梁英雄传》。这里曾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又是革命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孕育了吕梁精神、晋绥精神等红色文化,留下了晋绥边区政府旧址、中央后委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等红色遗址。
而撤地设市之后,吕梁就形成了1区(离石)2市(孝义、汾阳)10县(交城、文水、兴县、岚县、临县、方山、柳林、中阳、交口、石楼)的行政格局,总面积达到了2.1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10个深圳那么大,而年的人口数量也达到了万。而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中兴名臣郭子仪,更是被封为汾阳王。
而根据年城市商业魅力排名,吕梁已经跻身四线城市行列,同阵营的还有运城、晋中,不过排名都在吕梁前面。
那么,山西吕梁这个四线城市的生活体验又如何呢?
一、高原山地上的资源之城
从地形来看,吕梁地区的不仅处于黄土高原地区,而且还是山地很多的地区,山地占到了全市面积达到了91.8%,不过这里仍然还是历史传统的重要的农耕区,耕地面积达到了万亩,而且森林覆盖率还不错,达到了26.45%。
这里属于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且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降水相对来说偏少。
不过这里资源丰富,吕梁煤、铁、铝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全市含煤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4.3%,保有储量多亿吨,其中主要产于吕梁的4号主焦煤储量达亿吨。铁矿石保有储量13亿吨,占全省的34.6%。铝土矿保有储量6.49亿吨,占全省的45.7%。由于山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所以吕梁还是著名的白酒、红枣、核桃、小杂粮生产基地,汾酒、竹叶青就是知名度较高的当地品牌,当然,吕梁也是比较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二、GDP排名山西第四
年吕梁的GDP达到了.1亿元,增长5.7%,这个数字排在全省第四,仅次于太原、长治和运城。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7亿元,同比增长1.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6%;第二产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5.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9.8%;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5.6%。也就是说,当地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依靠工业和服务业的拉动,农业占比已经低于5%。
而按人均GDP来算,已经达到了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为美元。
根据统计年的吕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元,折合.75元一个月。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折合.75元每月;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折合.2元每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元,平均.25元每月,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折合.4元每月。可见,这个数字比较符合在六亿人口月入一千的情况。
三、基础设施建设
当地一直在不断地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的改善。静兴、祁离高速公路进展顺利,国道吕梁新区段改线工程全线开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期主线基本贯通。
吕梁一中、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投财经中心、医疗卫生园区、群艺馆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现在还在全力推动以路水电气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例如修建农村路、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工程、大力推进示范村,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95个,近个村庄初步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农业产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地成立了红枣、核桃等产业联盟;例如岚县成功创建“山西省特色花海基地”,未来各县市城区、开发区、重点乡镇和旅游景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力争达60%以上。未来还要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达90%以上;建成交城、方山等6个县33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污水收集率达到70%以上;还要改造2万座农村户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5%,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未来吕梁还要继续开展城市建设,推进市区到柳林、方山、中阳3条快速路建设,开工建设新区盛地大道、新区到主城区快速路等项目,建成学院路、新区两条经路和10条纬路,开工建设马茂庄大桥和道路拓宽改造等项目,改造提升中心城区33条小街小巷。计划年内完工图书馆、火车站候车大厅等项目,开工建设城南传统工业主题公园二期等项目,启动市区19块小广场小游园绿地和停车场项目建设,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实施凤山公园绿化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