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顺民信与通信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yushiels.com/m/

“信”与“通信”

作者于顺民

本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想要拟定为“介绍信”的,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我学着写信的过程,即介绍有关“信”的一些内容的。题为“介绍信”,多少有点儿调侃取乐儿之意。不过觉得取这个题目未免太叫人摸不着头脑,也就是说调侃得过岗了。

斟酌再三,还是取定了现在的文章题目。

我学着写信,是我妈哄着我开始的。我的老爸早年就到哈尔滨市的一个面粉厂去工作,夫妻两地分居。我妈不识字,每逢写信就要求人。

我记得当我刚读了一、两年小学,妈就叫我学着给我爸写家信。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写、爱写家信呢?

我妈就好言好语地哄着我,我写了一、两句,她就夸我写得很明白!我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慢慢学会了写信的。

怎么学呢?我爸给家里的来信就是活脱的教材,我爸的来信都是以给我祖母来信的名义写的。全是按《尺牍》(新华字典的解释:书信)的范例模仿而来的。我只要把“母亲”换成“父亲”,“在外”换成“在家”,套用过来就行了。

于是那些年我给老爸写的信开头都是这样几句:“父亲大人膝下安好、万福金安,敬禀者儿在家……”。信封上两侧是收、发地址,中间一行顶上、下格书写“XX大人收”,有时也可以写作“XX平安家信”。

村里有个奶奶告诉我,这叫做“顶天立地”,还说里边的信纸应该折叠成左右均分三折、上下一折且一半比另一半稍短些。她说这表示小辈是对长辈跪着说话,有着尊敬之意。若是平辈则上下对折,表示“站着说”。于是这种折叠信纸的格式,我一直使用到不再写信为止。

大约到我读高一时,我的祖母去世,父亲的家信慢慢以给我的名义写出(家乡的农村没有丈夫给妻子写信的习惯),老爸的家信常用语也变成了“XX见字如面”,这是不论长辈与小辈之间通信都可以运用的中性用语。这种形式的信一直使用到很久,到我当兵时还一直使用着,直到不再写信时为止。

当时迅捷的通信手段还有电报,记得每字七分钱,每封平信也只需八分钱。兴许是有时需要拟写电报之故,这使得我养成了惜墨如金的习惯。

当时还有打长途电话这种通信手段,不过需要长时间的等待。记得我妻子曾给我打过一通长途,从早上到十一点多,几乎用掉一个上午!

还记得科委训练部卓一鹏部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训练工作会议上曾介绍他到美国的出差见闻。说美国人曾说过在美国任何两地通长途最多十五分钟,这是确实的。比起我妻从烟台到山西岢岚县打个长途差不多一上午,那是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儿的!

还记得又过了几年,手机慢慢用了起来。开始是那种象砖头似的大家伙,后来慢慢变小,直至不过手掌大小,厚度也变成约半厘米。在全国范围之内,任何两地都是拿起来便说话。不消说十五分钟,连一、二分钟都无须等待。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回顾书信、电报、电话、手机的变化,是想展示通信手段的发展过程,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脚步!

到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完全脱离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纵使仍然有些许不如意之处,但也只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完全不必要自顾自怜、妄自菲薄!

(写于.10.29)

作者简介:于顺民,男,l年9月出生。曾读于山东大学62级数学系,毕业后入伍。曾荣获科技成果三等奖,获聘高级工程师。历任技师、专业组长、室主任、训练处处长等职务。年转业到地方某单位任处长等职务,年退休。喜爱读书写作,偶有作品发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0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