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胜(左一)和老百姓在田间地头研究种植事宜。
□本报记者惠爱宏
时光如白驹过隙,数年已过,如今的岚县上明乡顾尾头村已经改头换面,正在乡村振兴路上蓬勃发展。回想几年的扶贫路,驻岚县上明乡顾尾头村工作队队员王胜感慨万千,和老百姓朝夕相处的时光依然历历在目……
“老王,我昨天晚上梦见你了……”六十多岁的农村妇女看到王胜,满脸笑意。
“你梦见我什么了?”
“我梦见送了你一面锦旗呢。”
这是岚县上明乡顾尾头村的一名脱贫户与王胜的对话,短短几句却渗着感激。
年,王胜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关于选派驻村工作队员的号召,主动请缨,到岚县上明乡顾尾头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一干就是六年。
驻村六年来,他受过伤、流过血,也遇到过群众的不理解和恶意刁难,但他始终坚守初心,扎根基层,主动作为,从陌生到熟悉,一步步了解农村惠农政策,一户户开展摸排走访,一件件为群众办实事,一次次组织单位同事们深入帮扶户家中嘘寒问暖,一幕幕的感人故事,发生在他的身边,六年的扶贫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针对原先的党支部,王胜带领村干部建立健全了支部、村委各项制度,逐个和两委成员、党员干部谈心谈话,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行程序,逐渐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党员干部更加积极地参与村级事务,起到战斗堡垒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筹措在顾尾头村打造了岚县首家扶贫“爱心超市”,这成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紧密联络的桥梁纽带,通过村民自愿参与村级公益活动给予积分的模式,真正将广大群众动员起来,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到脱贫攻坚中去,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信心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挖掘红色经典故事
年,党中央号召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后,王胜根据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深入挖掘帮扶村的典型事迹,发现了一名九十多岁的退伍老兵老党员李福奇。他利用自身资源,为老人拍摄了一部专题宣传片,并在帮扶村修建了一所村史馆,介绍了老人五块作战军章的同时,也把吕梁市人社局历年来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这项工作,受到了市局领导和岚县各部门的一致好评。当年也被作为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报送省扶贫办。
产业带动促扶贫
年,王胜为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渠道,自费多次奔赴柳林县了解学习朝天椒种植技术,并在帮扶村进行试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岚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进一步加快旱地辣椒产业水平,年计划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推动旱地辣椒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共带动全县9个乡镇,种植朝天椒共计余亩,万株,均长势良好,可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倾心全力办实事
坚持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将补短板与解决民生问题同步推进。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协调市、县、乡各级有关部门,为顾尾头村解决了多年的吃水困难问题,让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申请了太阳能路灯,满足村主干路的夜间照明需要;帮助打造了文体活动广场,引领群众自编自演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闲暇生活;帮助上明村申请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明龙灯项目,积极推进国家部委六部门联合发文提倡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帮助寨子村争取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筹资80多万为顾尾头村新建了出村大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用情办好群众微事。开展了上明乡暖冬行动,多渠道筹措了白面大米食用油,被褥及棉衣等物资,给全乡13个村困难群众提供物质救助与慰问;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解决上学问题;帮助残疾群众办理证件等等。
驻村六年来,王胜丝毫没有感到对工作的厌倦,反而越发深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虚心向老党员请教、向群众学习,克服两地分居等家庭困难,和队友们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坚持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真真切切融入百姓,才是一名称职的扶贫干部。”一句简单的话语,恰是一名普通扶贫干部的情怀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