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上的红色乡村,遍布着珍贵的革命故事。近日,记者走进红色遗址岚县界河口镇闫家湾村木会小组,远处的群山笼罩在晨雾之中,若隐若现,一片宁静祥和。
若是回到年,这里硝烟弥漫,村落之间暗藏凶险,日本侵略军对我根据地多次进行疯狂扫荡,妄图一举消灭抗日力量,打通晋西北党、政、军驻地兴县的道路。在烽火岁月里,木会人挺直胸膛、昂起头颅,为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与敌人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在这里,岚县游击大队七中队与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六十余名战士全部牺牲于此。
往昔峥嵘,革命精神永不朽
“游击队曾经在我家里居住过。”今年88岁的马文理老人忆起了儿时与游击队战士共处的日子,他告诉记者,年腊月,岚县游击大队七中队就住在他家里。“那时候我们家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房子还算宽裕,家里的大人就给他们腾出几间屋子来。部队纪律森严,战士们也不在炕上睡,都在地上铺了干草打地铺……”
提起过往,老人眼神里满是悲戚:“战士们真恓惶啊,荞麦连皮一起煮的吃。我就偷偷拿了家里的莜面给他们吃,可他们也没有接受,因为部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的一分一毫。”
放目远眺,高低起伏的青山似乎也述说起了曾经的故事——
深夜,战士将“鸡毛信”悄悄塞在窗户缝里,一刻不歇就要返回驻地;游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始终坚守阵地,一手为革命征税征粮,一手开展武装斗争……源源不断的税收为岚县武装斗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年1月28日,三区游击队和县游击大队七中队到敌占区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后回到木会宿营。第二天拂晓,日军得到汉奸的情报,随即集中数倍兵力从三面包围了木会。敌人以猛烈的火力封锁了出村的各条道路,游击队组织了几次突围,伤亡惨重。这次事件中,牺牲60多人,被捕30多人,中队长张克山牺牲。
“我当时才8岁,跟大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就偷偷扒在窗户上往外瞭。远远看到被捕的战士们都被铁丝绑着一个跟着一个,脚上、手上都是伤,全身脏兮兮的……”回忆到此,马文理老人眼眶里泛起了泪花,“可恓惶,说起来真是能哭出来。”
据史料记载,木会事件后,敌人将被捕的游击队员全部杀害。张克山等同志牺牲后,仅突围出的少数游击队员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坚持斗争。年初,七中队由三区调回县大队。
脱贫路上,不掉一户不落一人
70多年过去了,隆隆的枪炮声早已消逝,但烈士殉难处沉默的杂草、抗日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不会忘却。回顾历史,书写历史。这片土地的人民从没停下奋斗的脚步。
闫家湾村原来是贫困村,有木会、艾蒿沟、宋家沟等小组。脱贫攻坚以来,该村紧紧咬住马铃薯种植和牛羊养殖这两大优势产业,结合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实施产业扶贫、易地移民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社保兜底等措施,于年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得亏国家的好政策,我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脱贫户杨三则说。以前,杨三则一家五口住在老房子里,漏雨透风不说,其房梁墙体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两个女儿又有慢性病,常年吃药,光靠十几亩地的收入根本不够家里开支,有时候连买药的钱都没有。后来,村里帮他进行了危房改造,还将他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两个女儿看病吃药也能享受医保报销。
“大女儿在年考上了长治学院,‘雨露计划’政策又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前几年我们全家搬到了县城的移民小区,92平方米的小高层,还免了三年的取暖费哩!真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村里的好干部……”脱贫后,杨三则一家人脸上又有了笑容。
村支书牛天元介绍,当年,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村里整合了各方面资金,完善了通村公路、便民生产路、水利设施后,产业发展被提上日程。借着大趋势,该村的养殖业很快就火了起来,截至目前,村里人均养牛4到5头,只养牛一项,户均收入就达到4万余元。与此同时,村里还引进了苗木公司、建筑公司等,帮助村民进行技能培训,确保移民搬迁户能够稳定脱贫。
“日子好了,我们村脱贫没掉一户没落一人。我们决不为脱贫而脱贫,而是追求持续增加收入、稳定脱贫。”牛天元说。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目的
走在整洁宽敞的水泥路上,看着四周宽阔的广场,听着邻里之间热情的招呼声。历史的痕迹尚存,新时代奋斗的号角正吹响。
木会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正在进行新的奋斗,书写新的历史。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路修好了,路灯装好了,环境美了,生活也好了。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让我们有了行动指南,大家都为党的好政策鼓掌叫好!”聊起乡村振兴,牛天元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乡村振兴战略点燃了农民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开辟农村新天地的梦想。
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助力农民增收?针对闫家湾村拥有牛羊养殖这一优势产业,该村计划推进养殖规模化。新建肉牛养殖厂一座,新建年出栏肉牛头养殖场一座,建设占地1.87亩,以产业带动农户养殖业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人,下一步,我们打算把那些最有能力带领大家致富的人都叫回来,一起为村里的发展作贡献。”怎样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牛天元有自己的思路。
“70多年前木会人前赴后继献身革命,鲜血染红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相信,延续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建设好自己的家乡,生活富裕的目的很快就能实现。”牛天元充满信心地说。(记者薛力娜)
吕梁日报